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 高校数量世界第二

2016-04-08 08:22:00    作者:魏海洋   来源:半岛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报告 高校在校生 在校人数 专任教师 高等教育机构
[提要]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重量级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色硅谷结合各自产业定位,规划布局高教园区或科教园区,每个园区至少新增4所高等教育机构;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至少各新增2所高等教育机构。

  半岛都市报4月7日讯(记者 魏海洋) 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重量级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根据《报告》,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

  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报告》的数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有大学生11.7万;决定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国有86.7万大学生;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而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0.26%;决定改革开放的1978年为1.55%;刚刚过去的2015年为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据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

  高校数量上,2015年中国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6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 ,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往非省会城市发展的趋势。截至2015年5月,我国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新建本科院校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与此对照的数据是1998年全国本科高校591所,1/10在北京,1/2以上集中在20个大城市,地级及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

  另外,《报告》指出,从2010年到2014年,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

  《报告》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短板和软肋。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等。

  青岛高等教育机构2020年翻番

  今年2月份,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青岛将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将对引进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金、土地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目前,全市高校在校生达到36.5万人。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将由目前的25所增至50所以上。引进高校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化人才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20所以上;研究生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校生数量和高校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上游水平;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使青岛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色硅谷结合各自产业定位,规划布局高教园区或科教园区,每个园区至少新增4所高等教育机构;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至少各新增2所高等教育机构。

  据悉,青岛市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将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

  记者 魏海洋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