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3 08:32:00 来源:浙江在线 我要评论
堪称中国考古学界年度盛事的中国社科院“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10日在京揭晓。国内“六大”加上首设的“国外考古新发现”,总共七大新发现成为刚刚过去的这个中国“考古大年”的典型代表。从黔中万年前后的史前洞穴,到洛阳“不封不树”的曹魏大墓,时间跨越逾8000年。
它们包括,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以及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
它们为何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我们一一来看。
万年前后“贵州人”的多彩生活
名称: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
坐标: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
时代:距今15000年到3000年
这是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2012年10月18日摄)。
描述:此次新发现中,距今万年前后的墓葬群最为激动人心。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蹲踞葬最为重要。经鉴定,墓主是一位年龄约35岁、身高约143厘米的女性,被称为“贵州的夏娃”。
细节:牛坡洞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发现10余处用火遗迹、2处活动面、7座墓葬等。此外还发现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等。
这是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出土的石器(资料照片)。
评价:牛坡洞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遗址中的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为研究细石器工艺在西南地区的出现与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家园”
名称: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
坐标:辽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
时代:约5000年前
这是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资料照片)。
描述:现场出土了14件5000年前的人头雕像,有石雕和陶塑两种。石人浓眉大眼,宽额厚唇,陶人细眉小嘴,头盘发髻,学术、艺术价值极高。
这是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的陶人头像(资料照片)。
细节:从2014年至201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对半拉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理墓葬78座、祭坛1座和祭祀坑29座,出土遗物仅玉器一项就达140余件。
评价:该积石冢的发掘完整揭露出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全过程。该积石冢层位关系明确,为研究积石冢的修建过程提供了完整的材料,为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过程树立了一个标杆;墓地布局、墓葬结构、出土遗物等对红山文化埋葬习俗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最高峰
名称: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坐标:湖北天门市石河镇
时代:距今约6500年到4000年
这是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谭家岭遗址现场(2015年12月20日摄)。
描述:2016年,石家河遗址新发掘出土的大量玉器,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细节:在谭家岭遗址东部除揭露出屈家岭文化晚期土坑墓和石家河文化早期大型房基外,新发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5座,出土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等240余件玉器。这些玉器形态优美、造型生动,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是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2015年12月20日摄)。
评价: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其中的印信台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本次发掘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
不断颠覆认知的石头之城
名称: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
坐标: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
时代:距今约4300到3800年
这是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的石砌护墙(2016年8月8日摄)。
描述:这座四面包砌着石墙的台城,很像埃及的金字塔。
细节: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发现并揭露出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广场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遗址发现的较为重要遗物有铜器、石范、玉器及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从共存陶器来看,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皇城台门址瓮城外玉器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从皇城台顶部弃置于西北角包墙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完整的骨针“制作链”,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着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发现的玉器(2016年6月7日摄)。
评价:为揭示中国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遗址——石峁遗址的社会分化和王权的出现提供了关键资料。
伊犁聚落改写用煤历史
名称: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
坐标:新疆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恰勒格尔村
时代:约3500年前
这是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房屋遗址(资料照片)。
描述:房址里大量煤块和焚烧过的煤渣和煤灰痕迹表明,当时的居民已经用煤做生产和生活的燃料,这将煤的使用历史向上推进了近千年。
细节: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地处喀什河北岸吉仁台峡谷谷口三级台地上,东西长400、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
这是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的石器(资料照片)。
评价:该遗址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演变等提供重要资料。遗址内发现的目前新疆乃至中国较早的铸铜陶范、风管、炼渣、炉灰等可以明确遗址存在铸铜活动,对中国冶金考古研究意义重大;遗址内发现的3件铁块年代较早,对研究冶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遗迹,将煤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上推近千年。
帝陵石牌里的曹魏气象
名称: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
坐标:河南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
时代:约1800年前
这是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发掘现场(2016年11月8日摄)。
描述:最为珍贵的发现当属230余块六边形的石牌,不仅佐证了曹操墓铭刻石牌的真实性,还让后人得以一窥曹魏时期的墓葬制度和丧葬礼仪。
细节:墓葬虽被严重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玉石器等共约500余件。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与洛阳正始八年墓、曹休墓出土部分器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呈现出从东汉到西晋的过渡特征。墓葬出土的石圭、璧等礼器,非普通之物。尤其是刻铭石牌,此前仅见于曹操高陵,石牌的尺寸及书写内容、格式与曹操高陵所出土的刻铭石牌相似,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和等级指向。
这是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琥珀人物骑羊雕刻件(2016年11月8日摄)。
评价: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大量刻铭石牌史料价值极高。此次发现为曹魏时期陵区的选址和建制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外考古新发现
“重写”中亚传奇古城历史
名称: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
坐标: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坦安集延州
时代:约2000年前
明铁佩遗址区
描述:通过中国特有的“洛阳铲”和科技手段的结合,考古队在褐色泥土下首次发现明铁佩古城外城(墙)。这座传奇的中亚古城也因此成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代城址。
细节:2012—2015年,按照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专门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联合对明铁佩遗址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在前4年考古工作基础上,2016年秋季的第五次发掘,首次发现了明铁佩遗址外郭城城墙,获得了对该城址空间范围的全新认识;同时在对内城南部手工业作坊区的发掘中,首次廓清了作坊建筑特点、文化内涵。
遗迹分布
评价:2016年度秋季的重要考古发现表明,明铁佩古城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的面积最大的城址,在乌兹别克斯坦古代城址中也属于最大级别的古代城址。这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使得国际考古学界重新认识中亚地区的明铁佩遗址,对于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工作,新发现的大型城址为寻找以出汗血宝马而驰名于世的大宛国首都提供重要线索。
(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考古网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