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购物卡套现族 网友:替刷有风险 购物需谨慎

2017-02-04 08:56:00    作者:   来源:青年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套现 购物卡 法律风险 套现族 正常现象
[提要]每到节假日期间,各种消费卡、购物券就会进入一个流通高峰,这已成商业领域的“正常现象”。”   如此一来,就不难想象这些购物卡为何会在商场里如此流动,也就不难想象“职业套现族”为何会在逢年过节生意兴隆了。

  每到节假日期间,各种消费卡、购物券就会进入一个流通高峰,这已成商业领域的“正常现象”。虽然现在距中秋、国庆还有一个多月,但记者发现,商场、超市里购买购物卡、代金券的人已明显多了起来。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购物卡套现族”提前上岗。近日一则春节购物卡套现族的新闻引发了网友关注。沈阳市的张梅女士透露,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她两次去华润万家超市(浑南店)购物,在准备用现金结账时均碰到购物卡“套现族”。

春节购物卡套现族

  春节购物卡套现族,套现容易招来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诸多风险。据新华社消息 “我购物你刷卡,我消费你结账……”春节假期大中城市的超市、商场购物卡“套现族”出没,且多形成团伙,专门替人结账换现金。法律人士提醒,购物卡“套现族”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容易招来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诸多风险。

  沈阳市的张梅女士透露,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她两次去华润万家超市(浑南店)购物,在准备用现金结账时均碰到购物卡“套现族”。“是同一个男孩,央求我帮刷一下卡,还说我300元钱的东西他帮我刷后,给他270元钱就行。”

  沈北新区地铁2号线终点站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无奈地说,对“套现族”没有办法管,管也管不住,这类人群以折扣价将购物卡回收过来,再到超市、商场挣套现后的差价,利益诱惑大。

  “购物卡套现存在法律风险。”辽宁省律师协会会员陈宝龙认为,持卡人利用单位福利,变相收回现金,实质上欺骗了发卡单位,违背了商家和单位的合同约定及福利意愿。最关键的是,“套现族”从商品还原为现金,属于非法经营行为,尽管因额度不大,但已属在市场经济中未经许可的不当经营活动。

  购物卡套现族群

  每到节假日期间,各种消费卡、购物券就会进入一个流通高峰,这已成商业领域的“正常现象”。虽然现在距中秋、国庆还有一个多月,但记者发现,商场、超市里购买购物卡、代金券的人已明显多了起来。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购物卡套现族”提前上岗。

  近日,市民崔先生在道里区某商城选购了一款269元的剃须刀,当他在收银台前排队准备付款时,一名女子手拿一张储值卡走过来央求说,这张卡里有500元钱,如果崔先生同意用卡里的金额付款,只需给她250元现金,崔先生看她说得恳切便同意了。但过后,崔先生因为保修问题到商场开具正规发票时,却被告知商品是用购物卡购买的,其发票已在买卡时开过了,不能重复开,崔先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少经常在超市、商场内购物的市民都有类似的经历。记者走访了多家商场、超市后发现,最近利用购物卡套现赚钱的人有所增多。记者在香坊区某超市内看到,前来购物的消费者特别多。在款台前等待结账的人流中,有两名年轻女子不停地游走着,只要看到有准备现金结账的顾客,都会凑上去,小声地攀谈几句,请求用自己手里的购物卡为其结账。

  记者在南岗区某商场内转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有不少市民都乐于接受这种“套现”请求。“用他们的卡结账,自己能省些钱倒是其次,主要就是为了帮人家的忙,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位女士这样说。该商场附近报刊亭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职业“套现族”已存在很久,“逢年过节的时候,‘套现’的人更多,他们的生意就更好。商场发现了,也会‘抓’,但是一般很难发现,商场门口还专门立过警示牌提醒顾客呢。”

  套现族表现

  游走在各个商场、超市间的“套现族”,有的是偶尔到商场把卡换成现金,有的则是把“套现”当成了生意来做,成了职业“套现族”。“套现族”的盈利手段是,先以9-9.5折左右的价钱现金买进“套现人”手中的购物卡,再以9.5-9.8折的价钱售出,或者在款台附近“守株待兔”,以同样的折扣帮顾客刷卡消费,直接套现。

  记者联系到一名专门收购商场购物卡的男子,其在得知记者准备“购进”多张购物卡后,与记者攀谈起来。这名男子告诉记者,送礼的高峰期马上就要到了,“你如果想要大面值,过几天才能有,但价格可能就不是这个折扣了。”男子称,每年春节过后,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收到十多张卡没问题。有权的、当官的,哪个手里也得有几张呀。”

  该男子见记者很有购买“热情”,就打开了“话匣子”。“干这行不容易,我们也有风险的。商场保安看见了就抓。”他告诉记者,身为“套现族”,“职业眼光”很重要。“找客户的时候,还得有技巧,要会看、会分析。”一般在大超市里,想把购物卡“变现”的人都是一些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这些购物卡都是单位发的福利,“这样的人,是基本靠工资生活的,图的就是实惠,所以,你看见这类人,多给些折扣,就能成交。”

  而对于一些高档商场里的持卡购物者,就更需要眼光和分析。“大商场里的购物卡,一般都不低于500元一张,这就不是发给普通员工的福利标准了。”他依据多年收卡、套现的经验说,持有大型商场购物卡的人,起码是机关单位里“带个头衔”的领导,这种人有身份,就是想“变现”一般也会很低调,所以在这些商场内“交易”时,最关键的是,话不要多,“一手钱一手卡,成交就各走各的,人家最烦和你攀谈,因为不能说的事太多。”

  最后,这名男子还爆料说,顾客手里的购物卡面值一旦超过5000元以上,“人家买单的时候,你就不要上去问了,百分之百没戏。能有5000元甚至上万元购物卡的,肯定是个‘有来头的’,你跑过去问人家要不要‘串现’,那不是打人家脸吗!”

  “套现族”的生存基础

  “套现族”有风险,还要求有“职业眼光”、会分析,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把它当作职业来做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的多家大商场、超市都发售购物卡。而不少持卡者很少去商场直接消费,造成很多购物卡闲置,而且由于购物卡都没有采用实名制,所以,一旦“变现”就给很多“套现族”提供了赚钱机会。

  记者在某商场的客服中心看到,因为临近节日,很多人是拿支票来买购物卡的。一位中年女士买了20张2000元和15张1000元的购物卡。10分钟以后,一位男士又来买了10张2000元的和20张500元的购物卡。记者发现,很少有只买一两张卡的人,成批买卡的人都会到旁边开具发票。记者听到开发票的工作人员不时和顾客确定着发票上单位的名字。某民营医院的一位会计告诉记者说,每到年节,都少不了“孝敬”相关单位。“直接送钱太扎眼,送张购物卡,面子上好看,还很安全。”其还告诉记者“送卡也要分层次”,在南岗区某商场,他刚刚买了20张1000元面值的卡,“这家商场比较大众化,这里的购物卡是送给那些‘正管我们的小头头’的,一般是我们去办事时直接送过去。”而另外一家高档商场里的5张5000元的购物卡,“那是给‘实权派’的,多是我们老总亲自去送。”

  如此一来,就不难想象这些购物卡为何会在商场里如此流动,也就不难想象“职业套现族”为何会在逢年过节生意兴隆了。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购物卡涉及隐性的权钱交易和职务消费,已是不争的“潜规则”。购物卡的泛滥和“套现族”的生意红火,“印证了社会某些不公正的一面。”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