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特:初期遭“冷遇” 俄罗斯观众很慢热

2013-08-20 09:16:00    作者:韩梁 刘恺   来源:新华社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博尔特 冷遇 慢热 运动员 主场作战
[提要]莫斯科时间18日晚9时,卢日尼基体育场看台上空无一人。对于博尔特这样的国际巨星,俄罗斯观众确有短暂适应期,对本国运动员,俄罗斯人则不吝支持。

  新华社莫斯科8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韩梁 刘恺)莫斯科时间18日晚9时,卢日尼基体育场看台上空无一人。开阔的场地上偶有几名工作人员在做最后清场。一轮明月从体育场中央的穹顶上空升起,将赛场映衬得如同一幅装饰画。

  为期九天的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鸣锣收兵,运动员完美谢幕。白天的呐喊助威、欢呼掌声犹在耳边,眼前的赛场已然曲终人散,静寂无声。

  与前半程观者寥寥、冷清淡然形成鲜明对比,后半程赛事观众爆满,热情如火。不少运动员对世锦赛观众席上演的冰火两重天颇有微词。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比赛中极具观赏性的运动,吸引众多观众本不足为奇。“闪电侠”博尔特每次现身引起的骚动和尖叫足以证明它的魅力。不过,开赛之初,卢日尼基体育场上座率一度不足四成,着实让不少习惯爆棚人气的田径大牌深感意外。

  飞人博尔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听惯了百米赛场观众席上的如雷呐喊,初到莫斯科,空旷的看台和稀疏的观众着实让他不适应。“当然,他们(俄罗斯人)不爱笑,这很酷,我觉得没问题。”他甚至半开玩笑地给世锦赛组织方打七分,列举理由除了食物单调,起跑器不适,观众热情不高也是其中之一。

  本地媒体分析,俄罗斯人之所以对这场顶级田径赛事“不感冒”,一是主办方宣传造势不力,二是莫斯科人炎炎酷暑度假忙,三是赛场过大观赛效果不佳。

  一些性格外向的运动员尝试与观众互动,期待热烈氛围能够助己一臂之力。比赛最后一天,法国男子三级跳运动员特迪·唐戈每次助跑前都随现场音乐摇摆起舞,通过大屏幕向观众席招手,希望得到加油助威。观众反应热情迅速,呼喊震耳欲聋,人浪此起彼伏。唐戈果然越战越勇,最后一跳惊艳全场,以绝对优势摘得金牌。

  博尔特总结,俄罗斯观众并非冷漠高傲,而是性格严肃慢热,随着赛程推进,“更多人能放得开,更多观众来看比赛。最后真的人气满满。”

  作为莫斯科世锦赛的收官之战,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现场氛围已经不能仅用热烈来形容。从选手热身到发令枪响,再到牙买加队夺冠,“闪电侠”披国旗绕场,“弯弓射雕”,观众席上的助威、尖叫、呼喊、笛哨不断,汇成一股声波热浪,震得人耳膜生疼。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博尔特随着韵律感极强的背景音乐即兴起舞,将现场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不知彼时他是否还挂记着初来乍到时遭受的“冷遇”。

  对于博尔特这样的国际巨星,俄罗斯观众确有短暂适应期,对本国运动员,俄罗斯人则不吝支持。不论是出道不久的青涩后生,还是叱咤赛场的骁勇宿将,只要身着蓝色俄罗斯队服的运动员出现在大屏幕上,看台上的声波分贝立刻飙升。

  13日晚,“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正是在全场观众的呐喊声中顺利越过4米89,完成谢幕之战。她赛后动情地说,能拿下冠军是因为主场作战,家乡观众的支持赋予她力量。“我必须赢,这是我的责任。”

  九天激战,俄罗斯队摘得7枚金牌,自2001年来首超美国,重夺田径霸主地位。俄罗斯重塑体育强国、提振民族自豪感的信心再次强化。俄罗斯人骨子里的骄傲,对国家的认同和自豪,对未来的希冀与渴望,尽显于看台上的冰火之间。(完)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