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暑假,本应是蝉鸣悠长、阳光透亮,孩子自由探索世界的假期。然而,许多孩子却被推入了“第三学期”,补习班与兴趣班塞满日程,那份本该属于童年的松弛与探索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这种“关爱”的变质,根本在于许多家长把“爱”等同于“填满”或“绝对安全”。
这种心态催生了三重误区。第一,关爱等于物质满足。父母常以“为你好”之名,将琳琅满目的玩具、课程和昂贵研学视为爱的证明。殊不知,童年最渴求的并非物质,而是情感和精神的陪伴。这背后,是父母以物质替代心灵互动的懒惰,是对童年真正精神需求的一种忽视。
第二,关爱成为任务清单。暑期被分解成无数待完成的“事项”,如同机器般精准而冰冷。孩子的心灵自由被强行纳入固定轨道,成长节奏被外力粗暴规定。童年最珍贵的往往来自那些无目的的自发探索与游戏。
第三,关爱就是“安全牢笼”。出于焦虑,一些父母将孩子置于绝对安全的真空,隔绝一切“可能”的危险。然而,就像小鸟需要在跌落中学会飞行,儿童也需在适度挑战中锤炼判断力与韧性。过度的庇护如温室,固然避免了风雨,却也剥夺了生命迎向广阔天地所必需的历练。
真正的暑期关爱,在于精神陪伴与心灵空间的守护。父母并不需要全天候贴身守护,但应成为孩子可随时依靠的港湾。当孩子目光所及充满新奇,父母能够驻足倾听;当孩子心中泛起涟漪,父母能够真诚回应。这份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心灵触达的深度,让孩子确信自己始终被“看见”、被珍视。
更需解放孩子的心灵。暑期不该成为学年的延续,而应归还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在草地上嬉戏,在树荫下发呆,在蝉鸣声里漫无目的地闲逛。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恰是想象力与生命韧性的沃土,是童年真正舒展的维度。
让孩子在夏日的阳光与微风中,触摸世界的温度,感知生命的脉动,这或许才是我们所能给他们的,最深切也最富远见的关爱。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