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黄河口 | 盐碱地长出“金稻米” 一邦农业的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

2025-09-15 16:50: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唐梦琳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封富璘 东营报道

  黄河入海处,盐碱地生金。在这片母亲河冲积所形成的平原上,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与黄河口大米共同成长的产业史诗。其董事长周红从油田植保技术员到农业产业化领军者的蜕变历程,正是黄河口大米从“产量提升”到“品质革命”的生动缩影。

  盐碱地里的农业革命

  “一邦的历史,就是黄河口大米的产业发展史。”周红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与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血脉联系。1991年,刚从胜利油田植保站下岗的她,面对的是东营水稻亩产仅六七百斤的困境。她集结油田技术人才成立植保服务中心,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十年间将水稻亩产从700斤提升至1860斤。

  2010年东营市政府打造“黄河口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时,周红成立合作社和公司。“一邦意味着与农民相互依靠”,她这样解释企业命名初衷。这种“鱼水关系”的产业思维,推动形成了从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与一般农业企业不同,一邦从种子源头开始掌控品质。在永安实验基地,公司承担着国家区域试验、山东省中晚籼稻区域试验,并与全国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筛选。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一邦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和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价5分到5毛的价格回收稻谷,带动合作农户亩均增收150-500元。这种“做农民做不了的事”的定位,让企业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田间地头的重要纽带。

  从自然制约到品质赋能

  面对“盐碱地是否制约黄河口大米发展”的提问,周红的答案展现出一名农业企业负责人的科学认知:“盐碱地是成就黄河口大米独特品质的宝藏。”她用数据表示,盐碱地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黄河水携带上游养分沉积于此,加之处在盐胁迫环境下的水稻会产生特殊风味物质。

  在品质把控上,一邦建立起三重保障体系。一是品种纯度控制,与育种专家联合研发,保持“小粒香”“软香中”等特色品种的遗传稳定性;二是绿色种植标准,严格按照东营市发布的《黄河口大米质量标准》进行种植;三是新鲜度保障,坚持“不卖陈化粮”的原则,只销售当季新米。这三大措施让黄河口大米在食味值、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上形成独特优势。

  不仅如此,公司还创新推出的“鹳礼·鸟语稻香”子品牌,巧妙利用自然保护区鸟类捕食区的生态优势,打造不可复制的产品差异化故事。在这里,水稻与候鸟共生,不用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成为黄河口大米品质升级的典范之作。

  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

  面对水资源约束,一邦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引进节水抗旱稻品种,将亩均用水从1200方降至500方;投资日本佐竹胚芽米生产线,保留大米90%以上胚芽营养;开发功能性大米产品,推动主食消费从“精白米”向“胚芽米”“糙米”升级。

  “大米的营养66%在胚芽,29%在米糠,精白米只保留5%。”周红端起两碗米对比解说:“黄河口大米不仅要端牢中国饭碗,更要成为健康中国的食材担当。”这种认知转变推动着企业从传统粮食生产者向健康食品供应商转型。

  公司的产业模式正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在山东援疆项目中,一邦将黄河口大米品种引入喀什疏勒县,帮助当地建立产业标准和品牌体系。这种技术输出印证了周红的观点:“中国不缺科研单位,缺的是能落地转化的农业企业。”

  采访最后,周红这样展望未来:“盐碱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资源。我们要让黄河口大米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满足健康需求,这才是端牢中国饭碗的东营实践。”这片曾经被视为农业荒漠的土地,正在成为优质农产品的新高地,孕育着充满希望的稻香未来。

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