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一大早室外气温还很低,身着单薄演出服的庄户剧团的演员们,仍热得满脸通红,他们对舞台上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认真到近似“苛求”的地步。这是垦利县垦利街道大三合村2013年“春节联欢会”的排练现场。
“今年春晚的节目形式基本定下来了,有小品、相声、舞蹈、戏曲联唱、情景剧等,但是节目名称暂时保密。”庄户剧团团长刘春华笑着向记者介绍。从2007年起,通过蛋鸡养殖产业率先走上致富道路的垦利街道大三合村,在形成养鸡产业链共同富裕后,村民们开始自发组织举办“春晚”。说是“春晚”,但举办时间却是每年的正月初三下午2点,但乡亲们鉴于对央视春晚的仰慕,还是习惯于用“春晚”这个词儿。据说,联欢定在这个时间是为了方便回娘家探亲的本村“闺女”们,全村人一个也不能少。一个离县城15公里的偏远乡村,能连续办七届“春晚”,这里的农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气神儿?说起第一次演出的经历,从事鸡苗防疫的牛太元仍记忆犹新:“因为平时走街入户搞防疫,好‘哼’上两句,那天我被大家推到前头唱了段京剧《拾完小麦拣煤渣》,乡亲们都给我鼓掌!当时觉着很紧张、很激动,那是俺村里第一次办‘春晚’!”现在牛太元是大三合村庄户剧团的骨干之一,哪里空了“角儿”,还能帮着救场。“从一开始大伙凑在一块图个热闹,发展到现在舞台道具、剧本剧务、导演摄像、筛选彩排一应俱全。我们已不是草台班子,是全市第一家挂牌成立的庄户剧团‘正规军’。”说起7年来的变化,刘春华作为“春晚总导演”很自豪。大三合村的排练厅是在县文化馆的指点下悉心配置的,大红的毡毯、一面墙的镜子、服装道具、音响器材、吹拉弹唱等井井有条。
近年来,垦利街道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20万元,帮助各村拉起了一支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文艺队伍,培养出了一批批“会编会导乐于奉献”的文艺骨干,全街道的农村文化搞得红红火火。据了解,1月15日,垦利街道刚刚迎接了全省文化、宣传系统百余名领导干部的现场观摩,该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已是硕果累累。现在的“大三合村庄户剧团”已成为全市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近期,除了为“春晚”忙碌排练,大三合村庄户剧团还承担了全县送戏下乡的任务,年前要完成45场。往往是这个村演出还没结束,那个村已经派车来接了,不停地忙碌着。这也是剧团里没有“夫妻档”的原因。“其实很多家庭夫妻双方都爱好文艺,但总有一方做出牺牲,照顾老人孩子,照看鸡舍”。刘春华说。尽管农村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群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但7年来,大三合村的“春节联欢会”一直为村民所期待和喜爱。也许就像刘春华说的那样:“我们的所有节目都是从日常生活里‘榨’出来的,这样的‘春晚’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