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旋律在大江南北高扬响起。
儿时的点滴记忆时常围转在我的脑海,思绪我的灵魂。身经文革的尾巴,感受到唐山大地震,建设成第二个大庆油田的号角,烧过原油,用天然气取过暖,85年有了自来水、安装了油田自造的串片暖气,回想起来,好像是一瞬间的事。
79年,父亲从孤岛调到东营,坐着刚进口的五十铃卡车,乘坐渡船跨过黄河,颠簸大半天,一路在车斗上停着半导体的,我感觉到一切多这么大、这么遥远。入住东营的第一个家是一个圆顶的土坯房子,据说这是油田最后一批干打垒房子,是已经改进型的,白石膏抹面,被压实的、高低起伏的烧砖地面,冬暖夏凉,到也安逸的住了两年。后来几经搬家,父亲也是经常回念地跟我们说,“那就不错了。”
父亲多次给我们讲述他的历史。56年,部队在老家招兵,父亲把想法告诉了奶奶,据说奶奶曾经生过10多个孩子,后来都夭折了,只活了6个,还有一个过继到别人家。奶奶哪舍得这个最小的宝贝疙瘩,一番思想斗争后,父亲还是依然报名。父亲说,他个头小,不够条件,他是赚了自己是青年积极分子的光。孝顺的父亲,每月都把自己津贴的相当大比例寄给奶奶,直到奶奶去世。
父亲被分到了抚顺某部队,父亲说,他和雷锋是一个营的。雷锋的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作风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军人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与父亲一起当兵、退伍、参加石油建设、又一起来胜利开发建设的一个战友,人高马大,一个人在松软的沙滩上抗运水泥,一下就8代子。与数万退伍大军一道,父亲转战大庆、玉门等油田,漫山的黄花菜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最好美餐,住低矮的干打垒,喝着水沟里的水,那是当年的写照。一次回老家,父亲指着一个老大爷,“他是我的战友,吃不了苦,跑回来了。”64年,父亲又奉命来到胜利。作为油田第一批4级瓦工的父亲当上了瓦工中队长,自此,他带着一二百号子的人转战油田各地,盖房子,垒烟囱,他曾经带了一个班一天用砖垒起一座烟囱。
艰苦、奋斗一直贯穿着父亲的一生。在调任科级干部时,他很少坐车出行,一辆自行车是他的好伙伴,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方圆几百平方公里遍布他的足迹。计划经济,记得好像有人和父亲说过,盐碱地种不出吨良田,吃大米长大的他就是不服,回到老家,走家串户,硬是把家乡的籼米引了进来,在现在的华瑞小区所在地,几经试验,实现目标。父亲在一方土地上管理了近15年,他的机关办公室分两大块,一个政工组,一个生产组,他的办公室在生产组里屋,我去过几回,他的同事对我说:“那角上的是你爸的办公桌,他从来没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