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海,依旧爱 从小到大,对海一直有种言不尽的喜欢,喜欢它的深邃,它的神秘,它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就连喜欢蓝色,也因为它是海的颜色。然而,身为东营人,却没见过东营的海,说来惭愧。周末,终于有机会一睹东营海的风貌了。却在看到真海时,目瞪口呆,东营港这边的海,还真是特别…… 一样的海风,一样汹涌的浪,一样咆哮的声音,只是色彩不同。以前听他们说过,东营是黄河入海处,每到黄河入海之时,犹如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一大奇观。这次亲眼看到后,即使没目睹那一大奇观,也确信其景观绝对独树一帜。记得青岛的海,近处碧青,远处深蓝,海天一色。东营港的海虽也是海天相接,却不成一色,另有一番滋味。黄色的海水波涛汹涌,一阵凶过一阵,远远望去,一个个小黑点在黄浪上面飘动,那是正在海上捕捞的小船。整个海面缺失了蓝天碧水的清澈,却透露出了黄浑一体的强悍。 偷偷翻过围墙,慢慢靠向海水,远处看上去很浑浊的海水,用手捧起时却是干净的,就像红糖融入白开水一样,有颜色,却清澈。此时节的海水还是有些冰的。我摇摇晃晃地走在一堆乱石中,一边躲避浪花的袭击,一边弯腰看涌动的海水有没有冲刷上什么“宝贝”来。直到腰发酸,眼发涩,也没发现什么东西,有点失望。人们常说海边拾贝,即使不是宝贝,也有点东西吧,可我除了几个拇指般大小的海螺外,什么都没拾到。这东营港的海,太不给力了。 手里握着形态不一、稍大点的海螺,找了一块干爽的石头坐了下来。细细打量,才发现石头上的白点竟然是嵌入的贝壳的壳,有的是好几个壳相互叠加而成,看得我心里发酸,顿觉它们好可怜,没被煮吃了,却被石化了。再细看潮水后退时,留下的那些小海螺,竟然没有被海水冲刷掉,还是紧紧的贴在石头上。我看到一个小海螺都干枯了,就把它拔下来扔进海里,我想,这算是救了它一命吧。 朋友在一旁笑我:“它费尽力气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躲避海浪袭击的地方了,你这一抬手,它大半生的努力白费了”。 我一愣,然后着急地解释:“我这么做是为了不让它干死,要不它的生命就结束了!” 朋友淡淡一笑:“你怎么知道它愿意重回大海,而不愿附在石头上?” 我疑惑地看着朋友,陷入沉思。是的,也许小海螺恋上了这块石头,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它,将自己嵌入石头,与它融为一体,生生世世相守,上演一场“螺石之恋”。也或许,它已厌倦了那种风浪里翻滚的生活,想要一份平淡安静。而我这一抬手,将它的一切努力归复零了。想到这里,我将手中的海螺撒向了大海。 东营港的码头南北两侧浪涛的汹涌程度不同。南边的浪小,北边的浪相对大,冲到岸上时还带来了很多泥沙。这些泥沙应该是黄河带来的,长年累月的冲刷、堆积、暴晒,让泥沙慢慢变成了石头。虽然它们看起来像泥土一样松软,踩上去却硬邦邦的,而且一点脚印都没有,这让少见多怪的我唏嘘了好一阵儿。 在海边,我拿着相机不停地拍黄浑浑的海景,他们都笑我,你拍一张就行,黄乎乎的一片多了也一样,区分不出来。 我笑着说,能区分出来。 因为时间是不停息的,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理一样,海每一时刻涌动的姿态都会不同,我要尽可能多的拍,捕捉更多的、不同的、我们东营人自己的海的美。 午饭时刻,满桌的海货,这里比较多的还是爬虾。将刚刚从海里捞上来的爬虾用海水煮,尤其美味。虽然手指被刺的翻皮,但是吃得还是很爽。 离开时,心里有些不舍。虽然东营港没有蓝色的浪花,没有黄金沙滩,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这种美,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更多投入去维护和建设。不求上一流,但求有特色,希望这翻腾着的黄色浪花能冲到更多人的心中。反正,我是爱上这一片“黄海”了。(薛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