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理想与信念 午后,我坐在绿树掩映的窗前,阅读着报纸上庆祝建党90周年专栏里的模范人物故事,任由生动的文字潮湿了眼眶。在物质匮乏、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们何以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而无怨无悔?那面鲜艳的党旗告诉我答案,那份对党的忠诚,那份深深镌刻心底的理想与信念在支撑、在引领! 党的90岁生日来临的时候,我不由地重新审视与自己有关的那些平凡党员的故事。 不曾记得姥爷的容颜,却常在脑海里出现姥爷的高大形象。姥爷是那个贫困年代的食品站站长,在岗27年,没为家人拿过单位一粒米,弟弟、两个儿子先后因饿而病去;他27年没与家人度过一个春节;他回家太少以致孩子五六岁时还当他是外人……记事时,姥姥常常给我讲述关于姥爷的故事,她总是用激动的话语结束自己平淡的陈述,她说,姥爷临终时,拉着她的手说:“别怨俺,俺是党员啊!” 那时候,我少不更事,竟无数次于梦中与姥爷对话。我问他后悔吗,问他党员究竟是什么?而他总是笑而不答。 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一位小学教师。他放弃城里就业机会,坚守在乡村小学。他带领学生在农村的麦场上跑操、练武术;他吹口琴为学生合唱时伴奏;他挥毫泼墨让乡村孩子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基本技巧……记忆中,跟他学习的日子充满快乐。多年之后,我仍困惑,那样一位多才多艺、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缘何会待在偏远的农村那么多年。瞬间,突然记起他教我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讲过的一句话:同学们是少先队员,老师是共产党员。 胸前的红领巾足以令幼小的心灵充满憧憬,而共产党员该有怎样一种境界,不曾理解,却将其高高竖立在稚嫩的心中。 记忆总是走不出故乡,对于党旗的理解,我还是从那个曾经落后的村子找到了诠释。土屋、土路、土孩子,故乡太土了,当时间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都怀疑她是被大地遗弃的孩子,她被无情地留在了上个世纪。没想到,几年后,“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党建口号在故乡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村党支部变身钢铁战士,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村容,使故乡变了模样。 如今,每次回故乡,我都会不禁想象,党支部就是一枝画笔,她饱蘸奉献之墨,描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奇异的光彩。 身边那些平凡党员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像一粒种子,埋在我内心深处,然后疯长对一种信念的追逐。直至那一刻,我高举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地站在党旗下宣誓。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愿意满怀崇敬一次又一次地将我的姥爷、老师和故乡的故事讲出来,以启迪我们在新时期如何树立个人的理想,应该坚定怎样的信念。(徐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