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吕剧
宋建红
记得我童年时,我经常在家听到母亲边干活边哼唱吕剧《小姑贤》和《李二嫂改嫁》。逢巧收音机里播放这些戏曲时,母亲便把众邻居都喊来坐在我家里听,因为那时的农村还很落后,家中有收音机的寥寥可数。我记得《小姑贤》全场很长。这样众人一听就是一下午。听戏时,屋里没一个人说话,都沉醉在所听的戏曲里。那时,因为大人的原因,我也已经对这几个戏曲有所了解。当剧中的婆婆虐待儿媳时,我也对这个人痛恨不已,我那时想,天底下哪有这么狠的婆婆啊!由此,对剧中的李氏女同情不已:只身一人离开娘家,在婆家却受尽婆婆的刁难,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出头之日啊!所以当最后由聪明和善良的小姑子把那个凶神恶煞般的妈妈说服之后,我心里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为剧中的人物结局欣喜不已。
我母亲对吕剧的喜爱由来已久。
她年轻时在村里的戏台子上,曾经扮演过李氏女,以前能把全剧剧本都能背下来,所以她在家有事没事时,经常哼两句。在她唱时,我们全家没一个说话的,似乎也都变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她唱到《李二嫂改嫁》时,她怕我们不懂还一个劲的解释剧情。那时我才五、六岁,但我对李二嫂也是充满了同情,甚至我还幼稚地总结出《小姑贤》中的那个善良的女的叫什么李氏女,《李二嫂改嫁》中的女的也姓李,为什么都是姓李的女人在受罪呢?童年的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真是好笑。那时的我因为常听吕剧戏曲,由于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懵懂无知的我开始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现在对待剧中人物身上了。母亲平时给我们有意无意唱着解释着的时候,她却不知道,她的孩子由于受戏曲里面情节的熏陶,慢慢地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对那种用披着封建思想外衣恃强凌弱的人充满了痛恨,对被封建思想压迫下的人物充满了同情。这些观点甚至也影响到了那时还不成熟的我对父母的态度上。
那时,父亲还健在。也许父亲是家里的整劳力的原因吧,父亲在家只要一坐下,母亲就百般伺候。端茶倒水,甚至拿筷子这样小的事,也是母亲每顿饭把它放在父亲面前。但我父亲还是对母亲吆三喝四,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这些我每天都看在眼里,老感觉母亲就是戏里“李氏女”之类的被压迫人物,对她我既同情又可怜。等我上了小学之后,我会写字了,竟拿起笔写了一篇“讨父檄文”,我在父亲面前大声朗读我的文章。在文章中,我把父亲比喻成那封建大山似地李氏女的婆婆,而母亲就是那大山压迫下的李氏女,我替母亲“反抗”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竟也默默无语的听完了我的朗读。真不知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再也不会那么叛逆了。因为自父亲走后,我就再没看到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没听到过像以前那样平日里有事无事时的哼唱。以前那些熟悉的哼唱在我们家中断了,有的只是母亲和我对父亲无尽的思念,还有母亲为了我求学筹钱的烦恼。而没有戏曲相伴的日子,寂寞而又凄凉。
当我终于结束完学业上班了,我用第一个月发的工资,给母亲买了几张她最喜欢的《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戏碟。她惊喜万分,还是叫了她的老姐妹一起来看,老人们边看边说:“社会进步了,我们也跟着沾光了,既能看到演员,又能听到声音。”爽朗的笑声在农家小院荡漾着,那情景仿佛又回到了以前。近几年的母亲年老耳背,已经听不清那碟子上的唱声了。但她却经常把碟子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仿佛在欣赏又仿佛在回忆。前几天,我的儿子突发奇想,从电脑上找了她最喜欢的这两个戏曲,给她戴上耳机,音量拨得很大,问她能不能听见。她高兴地说能听见,然后手舞足蹈地跟着唱起来。尽管因为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声音有些破碎,但我看到热情依旧。
哎!母亲啊,您真是吕剧的忠实“粉丝”!
我要感谢吕剧,它曾经在那个年代带给我们一家人乃至邻里乡人无穷乐趣,它是我们历经生活岁月成长的朋友,它也是像我母亲一样的山东老人们精神寄托的支柱。愿像我母亲一样的老人们在享受戏曲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