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许村的大变化—东营区检察院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13-11-28 14:38:00    作者:王青青 卢勋 赵军奎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小许村;大变化;东营区;检察院;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提要]85岁的万玉芹,担任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小许村支部书记时,想尽了办法才给村里通上了电。当村委会的白炽灯泡亮起来时,他激动地热泪盈眶。

    大众网东营11月28日讯(记者 王青青 通讯员 卢勋 赵军奎)85岁的万玉芹,担任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小许村支部书记时,想尽了办法才给村里通上了电。当村委会的白炽灯泡亮起来时,他激动地热泪盈眶。

  30年后,看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万玉芹边抹泪边说:“小许的变化太大了。”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2013年6月19日,小许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32岁的王业涛,是东营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干警。作为东营区新选派的驻村帮扶机关干部,驻村期间,他将担任小许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而在此前,东营区检察院与小许村结成了帮扶对子。王业涛此番来到小许村,还肩负着院党组的重托。

  小许村是东营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由于交通不便,小许村一直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是典型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就在东营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守勤赶赴小许村调研时,村支部书记万团结还不无沮丧地说:“上次村里有变化,还是几十年前通电那次。”

  一路颠簸不说,到了小许村村口,王业涛就皱起了眉头——村里的主干路,由北到南,被“三大堆”盖的盖、挡的挡,别说过车了,走路都困难。

  “三大堆”是指草堆、粪堆、垃圾堆。在王业涛看来,这“三大堆”挡住的不仅是汽车,还挡住了小许村的发展。

  走进村子,王业涛没去村委会报道,而是按照检察院领导的指示,查看小许村的基础设施。

  一看却吓了一跳,这个拥有260户居民的村庄,竟然完全没有排水系统。唯一可以起到蓄水作用的,是主干道两旁近一米深的沟渠。

  在村委会,万团结挠着头说,村里就怕下雨,一下雨,整个村子进不去,出不来,“村委会院里的水,淹到小腿了”。

  雨中走访

   几天后,东营市就经历了一场暴雨。早上雨小了些,王业涛叫上万团结,穿好雨衣,准备在村子里转上一圈。

  刚走出办公室,王业涛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哪是雨水没过小腿,简直是垃圾汤伴着泥水。原来,村委大院门口是一处大型垃圾场,雨一大,垃圾和泥土就顺着雨水漂进大院——这样的露天垃圾场,在小许村随处可见。

  两人在泥泞中艰难地挪步。好容易走到村南头,王业涛发现,附近的几处院落地势较低,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小水塘。两人艰难地淌着泥泞,走进小院。

  “这8户是村里的老年人安居房,雨一大,屋里就进水。”万团结说着,推开了这户人家的大门。一位老人正坐在炕头,身子斜倚着窗户,呆呆地望着屋外,似乎对两位村官的到来并不在意。眼前的场景,刺痛了王业涛的心。

  离开安居房,王业涛遇见了几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同样艰难地向村口挪步。万团结告诉他,平常有“三大堆”,校车进村都挺不情愿,一下雨,更不会进来了,学生们只能踩着泥巴,徒步走上一里多地,到柏油马路边坐车……

  当日,王业涛就将所见所思,以文字的形式上报东营区检察院党组。紧接着,多位检察院领导来到小许村进行调研。

  “咱村条件不好,多少人出去打工就不愿回来了,今天一下来了这么多人,准有好事儿!”一位老大爷掐腰站在自家门口,对老伴神秘地说。

  “常回家看看”

  10月底,在胶东打工的赵西军收拾行囊准备返乡,这半年来运气不错,赚了往年里将近一年的钱。全村900多个村民,常年在外打工的有300多人,常住村民大多是中老年人,最大岁数的已是96岁高龄。

  在村口一下乡村客车,赵西军揉了揉眼睛,这是自己心中时时惦念的小许村么?小许村大变样了。笔直的主干道,消失不见的“三大堆”,一眼就能从北望到南;路两旁的沟渠成了漂亮的花砖,每户人家门前还搭起了花池;房屋都被统一漆成明黄色,美观大方;甚至村子最南头的的安居房,门前的土路也变成了彩色砖路,老人们出行不必担心跌倒了……

  不仅如此,更让他吃惊的是,村子中央最显眼的垃圾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学生候车亭。赵西军心说,往后村里40多个孩子不用到处乱跑着找校车了。

  原来,王业涛向东营区检察院领导汇报之后,经院党组决定,将全力帮扶小许村摆脱基础设施落后、整体环境脏乱、供排水设施严重缺乏的发展困境。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东营区检察院陆续向小许村投入帮扶资金100余万元,通过清理垃圾、修整路面、填平沟渠、铺设花砖、增设排水排污系统等工作,新修排水管1900米,铺设花砖5500平方米,一举解决了困扰村民数十年的生活环境低下和雨雪天气出行难的问题,为小许村今后的发展道路,打开了新局面。

  为了让村民获得更多的实惠,东营区检察院在招标施工的同时,要求清理、填埋、铺路等基础性工作由本村村民完成。这样,多数村民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劳务费。

  “真得谢谢人家检察院,给自己干活不说,还能挣钱。”用铁锹铲土的间隙,60岁的村民万连群自豪地说,“不信你瞅瞅,咱村里哪个人不是尽心尽力地干?”

  更为可喜的是,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村民们的意识也悄然起着变化。

    垃圾堆清理干净后,不用村委下通知,再没出现过垃圾随处扔的情形,因为大家都会主动把垃圾扔到指定垃圾场。还有不少村民主动找到万团结,问他有什么能挣钱的好项目。更有一些老人家当起了“义务监督员”,随时随地告诉村民要爱惜村里的公共设施……

  此时,赵西军也推开了家门,抱起了孩子。妻子对他说:“以后咱们村儿肯定越变越好,你可得常回家看看。”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