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薛成琳 东营报道
9月2日,由山东省红十字会、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山东)承办的第二届全省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济南举办。大赛经过项目初评和路演答辩,东营区红十字会申报的红润“新”田·救在“新”边——车轮上的应急救护“轻骑兵”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第一名。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大批涌现,普遍存在区域流动性强、工作生活不规律、意外伤害风险高、技能偏低等特点。聚焦新就业群体,东营区红十字会启动实施红润“新”田·救在“新”边——车轮上的应急救护“轻骑兵”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职业特点,依托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模块化培训,开展系统化考核,培训普及轻微创伤处理、海姆立克急救法、现场心肺复苏等知识,使新就业群体全面掌握个人防护、心肺复苏、交通安全、AED操作等基本技能,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组建红十字“轻骑兵”志愿服务队,让新就业群体主动服务“大民生”、融入“大治理”、发挥“大作用”。
作为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区新就业群体有8000多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80%为外来务工人员,“时刻在路上”“时刻在网上”是工作常态。如何让这群“城市摆渡人”在奔波中拥有“安全护身符”?东营区红十字会以问题为导向,搭建以红十字新就业群体应急救护综合培训基地为中心、3处生命教育基地为骨干、5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为支撑的急救护培训体系,构建起以党建为统领,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让急救知识在惠及新就业群体的同时,还能惠及周边群众,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车轮上的应急“救护队”,全面开启“双向奔赴”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探索。
“时间碎片化、地点不固定。”针对新就业群体“停不下、难集中”的痛点,项目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紧密围绕新就业群体特点设计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定制化课程,直击高频风险。聚焦10项实用技能,设计“理论+实操”课程,融入场景化教学,让“干货”培训更“接地气”,超20%学员考取心肺复苏证书,成为能自救、会互救的“安全哨兵”。流动化阵地,搭建“4分钟生命救护圈”。在商场、景区、快递网点、货车停车场、网约车驿站等多处服务站点配备急救箱、AED设备,定期开设流动课堂,推出“红动晨曦”“救在午后”“急救夜校”等版块,循环式授课,让大家“随到随学,随学随走”。专业化队伍,培育“身边的救护员”。从新就业群体中选拔骨干,组建红十字“轻骑兵”志愿服务队,配备急救包,发挥社会治理“移动探头”作用,让大家既是生活奔波的“摆渡者”,也是生命流动的“守护者”。
项目实施以来,东营区红十字会已开展新就业群体应急救护培训66期,2200名新就业群体掌握了创伤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并取得救护员证,配备AED设备56台,600余名新就业从业者配备便携式急救包,将救援力量前置到城市毛细血管,成为流动的“应急响应单元”,推动群体从“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截至目前,红十字“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600小时,成功处置突发状况260人次,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守护一片”的乘数效应。
东营区红十字会通过系统化培育、标准化管理,多措并举打造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救护队伍,全力构建“四分钟生命救护圈”,织密织牢“生命安全网”。
通过培训,学员应对常见急救场景的能力显著增强,驿站周边突发情况的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小伤口及时处理、急情况科学应对”渐成常态。以党建为纽带,新就业群体从“单打独斗”到“处处有家”,驿站成为“政策宣传站、困难帮扶站、爱心传递站”。“轻骑兵”志愿者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变为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具体行动,化身“移动急救力量”,带动更多群众加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红十字志愿者行列,成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新”力量。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