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海上风电、数字经济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了5个产业园区。为提高产业园区管理服务精度,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提供优质环境,开发区在以工业为主体、空间相对连片、产业特色较为明显的工业集中片区,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经验,推进党建引领工业社区建设,并成功入选省委社会工作部新兴领域“双融双创”创新区。
一、背景动因
新兴领域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建工作新的广阔空间和重要阵地。开发区有5个产业园区,聚集了“四上”企业887家,就业总规模7万余人,非公领域党员3077人,经济总量占比80%以上,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集聚地。
随着企业规模和用工数量逐步增加,产业园区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深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园区治理缺少有效机制,矛盾化解力量不足、处置效果不佳;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员工关心关爱和生活保障水平比较低。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发区探索党建引领工业社区幸福家园建设,把城市社区“网格治理、服务居民”成熟经验融入产业园区“园区管理、服务企业”,以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提高企业发展服务和员工生活保障的精准化精细化程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做法成效
开发区通过织密组织体系,把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紧密凝聚起来,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专业机构等资源下沉,建成15分钟惠企生活圈,提升企业服务便利度;工业社区党委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心骨”,常态化开展议事协商,推动党建共建、矛盾共商、服务共享、资源共用,服务企业创新创造和园区自治。有关经验做法在《中国城市报》《半月谈》《支部生活》等刊发。
搭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夯实工业社区治理基础
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构建起坚强有力、科学紧密的工作体系。抓组织覆盖。在开发区党工委统一领导下,成立5个工业社区党委、68个网格党总支,构建起“开发区党工委—两新党委—工业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企业党支部”严密组织架构,把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紧密组织起来,派驻56名“红领书记”,党组织成为工业社区各方参与力量的“主心骨”。抓制度规范。开发区党工委会议研究通过《党建引领工业社区建设方案》,制定《党建引领工业社区建设指导手册》,谋划政策对接、人才引育、应急环保等九项服务治理和共享工匠、共享供应链等十大共享场景,指导全区工业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抓机制保障。在开发区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投资促进、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等7个专委会和要素保障、科技人才等4个工作专组,搭建了企业家协会、惠企服务团等4个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全力支持工业社区建设。抓阵地服务。集约化推动5个工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13个党群服务驿站“迭代升级”,依托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在工业社区设立企业服务站,推进行政审批、财税管理、社保医保等涉企服务下沉园区,实现“一站式”“一窗式”业务办理全覆盖。
构建“党建引领四链融合”发展体系 推动“党建+产业”融合提升
在工业社区搭建“政产学研金”资源集聚的发展服务实体,以党建工作牵引全要素保障供给,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产业链”。围绕海上风电、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编制“双招双引”图谱21个,组建产业链党委6个、项目攻坚党支部8个,推动稀土催化、海上风电等产业链条落地项目70余个,形成链条完备、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做强“创新链”。工业社区党委搭建“企业主体+平台载体”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省级68家,组建技术攻坚党员先锋队37支,集中开展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技术攻坚,先后攻克20余项“卡脖子”技术。做优“人才链”。深入实施“才聚经开”行动,柔性引进院士团队24个,汇聚18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和32名省泰山人才工程专家,为全区新材料、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做实“教育链”。工业社区党委坚持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吸引30余名天津大学博士、硕士实地开展稀土催化研究,推进华泰化工与清华大学建设现代化工创新中心,稀土催化研究院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共建稀土催化学科,培育壮大专业型实用型产业队伍。
创建“四个统筹”服务体系 打造工业社区幸福家园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打造企业放心创业、员工舒心生活、社会安全稳定“三方共赢”的发展局面。把企业当家业,全力服务发展。组织审批、应急等职能部门和律师事务所、银行等专业机构建立45人的帮办代办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金融支持等服务,累计开展现场服务110余批次,帮助30余家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难题。把园区当家园,优化治理水平。发挥工业社区党委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企业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共享多功能会议室、实验检测平台等30余处,推行线上零工共享服务,组建61人的共享安全监督员、网络维修工等人才队伍,推动园区内部资源共享共用。把员工当家人,助力成长成才。建成公寓型、宿舍型等人才公寓6处,为大学生求职、新员工住宿解决实际困难,组建“能人讲师团”,开展财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沙龙培训活动153场次,举办园区读书会、篮球赛等文娱活动75场次,联合工会、妇联等开展爱心帮扶,不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推进构建全域和谐劳动关系。把需求当家事,做好兜底保障。工业社区党委牵头,组织骨干企业成立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党企议事会”,推行“网格联企、吹哨报到”机制和惠企服务“码”上通数字系统,形成诉求提报—办理—反馈的工作闭环,构建起了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矩阵,先后解决反映集中的公交通车、供电线路改造、用工缺口大等难题260余项。
三、经验启示
集中力量办大事。传统工作模式下,园区公司、部门单位和企业之间都是点对点联系,就问题说问题,缺乏协同合作,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工业社区党委牵头,把职能部门力量整合起来,在企业服务站设立工作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同时,组织职能部门建立红色帮办代办队伍,定期开展“政务服务进园区”活动,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为企业办手续、跑流程,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业社区党委牵头摸清企业底数,建立企业需求清单、资源清单、产品清单“三张清单”,形成资源要素“一盘棋”,有力推进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合作共建。利用闲置企业厂房、土地等资源,支持优质项目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开展产品购销合作,打通企业上下游合作链条,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协调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金融活水。工业社区党委有效统筹各类资源,提升了要素保障和服务供给的精准性。
画好治理同心圆。工业社区是个微型社会,企业生产、员工生活、安全环保、交通秩序、信访维稳等工作都实行属地管理,这就要求一个强大的协调中枢,工业社区党委就扮演了这个角色,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职能部门、企业、群团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发展共同体。通过开展党企议事会,把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摆在桌面上共同商议解决。通过统筹安全监督、电力维修、法律服务等专业力量,建立共享队伍,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服务保障,企业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地攻主业。(王刚 宋方亮)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