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地方,作为市井生活最鲜活的写照,或早或晚,人们在这里感受着四季烟火。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兴早市,便是这样一处城市烟火集聚地。
安兴早市始于2006年前后,是自然形成的小型市场,2020年规范经营秩序,如今它以5000多平方米的占地规模、400余家商贩,覆盖淮河路商圈众多居民区,成为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冷暖的重要纽带。
当初升的太阳缓缓照亮小城,安兴早市早已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水果蔬菜、粮油副食、小吃餐饮、禽蛋水产摊位依次排开,带着晨露的新鲜果蔬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热气氤氲的早点摊前,摊主们手法娴熟地忙碌着,油条、烧饼、肉夹馍的香气与豆浆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市民手拉推车、挽着菜篮穿梭其中,挑选品相、询问价格,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在早市,各类商贩和摊主是主角,每天天没亮就出门摆摊,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我主要售卖应季水果,进的都是咱东营本地的货,最早来逛的一拨人四五点钟就来了,八点过后人流才慢慢退去。”摊主毕智程说。
操着一口胶东口音的崔大姐在早市经营水产品,主要销售来自青岛的海鲜。她是较早一批到早市谋营生的摊主,一干就是十几年。她说,虽然辛苦,但很踏实,生活也甜。
在早市的烟火气中,藏着每一个家庭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藏着每个人最淳朴的生活希冀。退休赋闲在家的赵大爷支起修鞋摊,凭借老手艺赚点零花钱;返乡创业青年小陈的烧鸡摊前,围满了尝鲜的顾客;菜农夫妇满载新鲜蔬菜的三轮车,转眼间便售卖过半。
像宋先生一样,清早,到早市逛一逛,提一袋“人间烟火气”回家,已成为许多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这里的东西新鲜又便宜,吃的、用的基本能一站式购齐,摊主都熟络,买着也放心。”
“付款的时候,摊主总是给抹个零,有的还提供免费试吃,上称完多送几个……这可不是钱的事儿,而是彼此之间最朴素的人情味。”从早市满载而归的居民胡大姐乐呵呵地说道。
从早市的民生刚需到夜市的多元体验,再到公益市集的潮流涌动,折射出开发区烟火经济的蓬勃生机。而这份生机背后,是开发区实实在在的“暖心政策”带来的实惠。
为了激活“地摊经济”,开发区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一方面,科学划定点位,设立定时定点经营的“潮汐摊点群”近40处,变“堵”为“疏”、由“禁”改“请”,安置流动摊贩760余家,确保规范有序经营。另一方面,推行“721工作法”,即“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在行政执法中优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通过柔性执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小摊位,大民生。从安兴早市到沂州路夜市再到锦华便民市场,这些城市的“毛细血管”虽是经济的末梢,但却是社会消费的印证。它们输送着民生刚需,也流淌着人情温度,写就了一册四季烟火的物语。(高艺飞)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