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为了这点儿占地的事,邻里反目、争执不休,不仅伤了多年情分,更让生活添了堵,实在不值当。”9月13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东六路派出所聚焦辖区某村居民的耕地占用旧怨,联合村居网格员一同上门沟通、耐心疏导,最终成功化解了这起僵持多年的纠纷,让原本心存芥蒂的两家人彻底解开“心结”。
东六路派出所以“全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社警联动、协同共治为抓手,构建“前端主动排查、中端精准处置、后端长效巩固”的治理链条,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辖区矛盾纠纷类警情化解率稳定在98%以上,未发生一起矛盾激化升级事件,依托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让基层治理成效愈发可视可感。

让矛盾“浮得出、早发现”
“以前社区的矛盾纠纷常常出现消息滞后被动局面,为了破除这一壁障,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责任绑定、专群联动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和固化了信息来源,让矛盾纠纷由‘坐等上门’变为‘主动发现’。”东六路派出所副所长尚新华说。
东六路派出所联合社区、村居、产业园,组建“民警+网格员+物业+企业联络员”的排查队伍,按片区划分责任区,推行“每周走访、每月研判”机制。网格员入户时重点关注邻里摩擦、家庭矛盾,企业联络员紧盯劳资纠纷、合同争议,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工作群同步民警。
“多亏民警和社区一起帮忙,不然我们关系就彻底僵了!”今年8月,康洋社区某小区居民陆先生,因物业委托第三方检修致房屋漏水,提出住房及装修赔偿要求,与物业爆发冲突,网格员调解无果后启动社警联动机制,移交副所长尚新华。
尚新华安抚双方情绪,联合社区、街道物业办开展调解,提出“专业检测+调整方案”:协调陆先生找机构评估损失,督促物业尽快修复,并组织三方沟通,引导陆先生搬出物业办公区。最终三方达成一致,解决了这场持续半个月的纠纷。
为让信息传递更顺畅,派出所还搭起“双层联动平台”:社区民辅警对接网格员、物业,确保“小事不脱节”;分管副所长对接街道、司法等部门,打通“协作壁垒”。线上靠微信群实时共享动态,线下每周一、每月底开“碰头会”,共同研判问题。去年底,某产业园企业因场地租赁起纠纷,企业联络员线上反馈后,派出所联合街道招商办3天内促成双方重签协议,保障了企业经营。
让纠纷“解得了、处置快”
矛盾复杂程度不同,处置方式也需“量体裁衣”。东六路派出所按矛盾性质、影响范围,建立“三级分级处置”机制,让每起纠纷都有“专属解决方案”。
对邻里口角、宠物扰民等日常性、单一性、偶发性矛盾纠纷,实行“三级处置”:由社区民警或接处警民警当场化解,24小时内办结。这类矛盾多因琐事引发,民警通过“倾听诉求+分别劝导+当场协议”大多能实现快速平息。今年以来,派出所此类矛盾当场化解率超95%,平均处置时长不足1小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
针对物业集体投诉、家庭暴力等多发性、连发性、持续性的矛盾纠纷,启动“二级处置”:由社区分管副所长牵头,联合民警、社区网格员、调解员、驻所律师组成调解小组,力争7日内办结。今年9月,某小区10余户业主因对物业服务存在异议,拒交物业费,物业多次催缴,双方僵持近1个月。东六路派出所副所长王增杰组织牵头召开协调会,一边督促物业公示收支、承诺整改,一边引导业主理性维权,最终达成和解,化解了僵局。
对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典型性、顽固性重大矛盾纠纷,启动“一级处置”:成立“派出所+街道+职能部门+律师”专班,所长牵头处置,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对症下药”,做到“专班、专人、专策、专账”盯靠。
从“小事当场了”到“难事协同解”,再到“大事专班办”,东六路派出所通过“三级分级处置”机制,让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都能精准匹配处置力量、高效推进化解,既避免了“小矛盾拖大”,也确保了“大矛盾稳控”,以差异化、精细化处置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

让平安“守得住、不反弹”
矛盾化解不是“一调了之”,东六路派出所通过“分级回访+定期复盘”,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做好全流程跟进,确保问题不悬空、不反复。
派出所按矛盾等级制定回访标准:三级矛盾7日内电话回访,确认双方是否谅解;二级矛盾15日内上门回访,查看问题是否根治;一级矛盾每月“回头看”,评估潜在风险。
半年前,宋女士因家庭矛盾纠纷报警,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民警面对面倾听开导,之后派出所启动后续跟进,按对应等级开展回访等工作。今年2月13日,宋女士专程来到派出所送锦旗,称在民警帮助下,工作生活已回归正轨。
这类案例的处置经验,也会通过每月的“案例复盘会”进一步沉淀——派出所会组织民警、网格员、企业联络员开展“案例复盘会”:分析处置中的不足,总结“情理法结合”“多方联动”等调解技巧,并邀请司法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力量处置能力。既用高效处置回应群众诉求,更以长效机制守护基层平安。(王凯悦)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