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创新服务模式 绘就文化惠民新图景

2025-10-31 17:15:0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子昊

  大众网记者 陈子昊 通讯员 刘晔晔 东营报道

  文化是社区的精神纽带,更是居民幸福生活的鲜活注脚。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文化服务模式,通过资源盘活、精准施策、创新机制、融合赋能多维发力,奏响文化惠民“协奏曲”,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社区角落、浸润居民心田。

  秋日午后的锦泰社区文化书院里,剪刀划过红纸的“沙沙”声伴着阿姨们的笑声格外悦耳。她们围在志愿者身边学习剪纸技艺,当举起刚剪好的“福”字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处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改造的空间,正是胜利街道“一刻钟文化服务圈”的生动缩影。

  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抬脚就能到、推门就能享”。为此,胜利街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系统整合辖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闲置空间等资源,打造功能复合的“文化驿站”:在锦泰社区,不仅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更携手墨缘书艺社、金剪民艺社等社区社会组织,将同一空间分时复用,变身书法、剪纸、钩织等传统文化课堂。“没想到在社区就能跟着专业老师学书法。”居民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而在周六上午的胜宏社区文化书院,则是另一番“全龄同乐”的热闹图景:一楼的“萤火虫学堂”里,孩子们专注地进行亲子阅读;二楼的“智能手机课堂”上,银发族认真练习微信操作;旁边的活动室内,“青春文创市集”吸引着年轻人交流创意。面对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胜利街道摒弃“一刀切”的服务模式,转向“按需点单、精准配送”的精细化服务。各社区通过深入调研,为不同年龄层居民量身定制服务项目,让文化服务真正“适销对路”。

  文化建设的长远活力,关键在于把“要居民参与”变成“居民要参与”。“明天又该校稿了,大家记得按时过来啊!”在锦华社区,《锦华之声》编辑部的主编丁兴农正在提醒编辑们按时校稿。这份完全由居民采编的社区报纸,字里行间满载邻里故事,已成为连接社区情感的重要纽带。

  此外,锦华社区通过逐户摸排、自愿申报,将358名有特长、有热情的“文化能人纳入人才库,孵化培育出35支社区社会组织,让居民能根据兴趣自主组建团队、开展活动。同时社区还探索出一条“文创反哺”的新路子:“油嫂芳华”等文创团队将居民手工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部分收益重新投入社区文化项目,形成了“居民服务居民、用活动滋养活动”的良性循环。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凝聚人、引领人。胜利街道将文化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各环节,让文化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润滑剂”。“小区‘喜事帮办’太贴心了!”锦苑社区新婚夫妇小李和小王,对社区志愿服务队连连道谢。这支由社区能人组成的队伍,已为20余对新人提供婚庆公益服务,既传播了文明婚俗新风,又拉近了邻里距离。此外,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猜灯谜等常态化活动,以及剪纸、面塑等非遗体验课,都为居民创造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

  从“一刻钟文化圈”的便捷,到全龄服务的贴心,从居民“主人翁”的活力,到文化治理的深度融合,胜利街道以文化为笔,在社区这片热土上细致描绘着民生幸福图景。如今,文化惠民的旋律在各个社区回荡,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更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