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新生地上的文物守护者 垦利区四普工作小记

2025-09-12 15:26: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菲菲

  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裹挟着千年泥沙奔流入海,日复一日淤积出这片年轻的土地。垦利作为黄河新生地,居民多为元末以后移民而来,这里没有千年古城的斑驳墙垣,没有传世古建的雕梁画栋。文物资源的稀缺,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一开始就满是“拓荒”的艰辛。

  面对缺乏文物线索的困境,普查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联动河务局等兄弟单位,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逐步将工作重心聚焦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方面,成功发掘出孤三井、大红门、险工等十几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线索,为普查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区博物馆里,6名工作人员组成了这支特殊的普查队:5位女同志怀揣热忱,1位男同志扛下重担。她们常说:“别人的普查是‘寻古’,我们是在‘为新生土地找记忆’。”每当普查任务启动,馆里便近乎“全员空城”,日常接待的窗口暂闭,案头待办的文件摞起,所有人的脚步都朝着黄河口的田野、堤坝、村落奔去。

  2024年7月,麦收刚过,热浪灼人。为了提高“村村到”文物普查完成率,馆长柴丽平带领大家前往郝家镇复核文物线索。一行人在黄店村探查黄店遗址时,踩着还没清茬的麦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突然,董姐“嘶”一声弯下腰——麦茬尖锐,划破了她的脚踝,血珠顿时渗了出来。“没事没事,小伤口!”她接过同事递来的纸巾按住,笑着说,“这算啥,比得上人家考古大佬日复一日清理探方辛苦吗?”那天,她们跑遍了郝家镇的8个村。太阳西斜时,每个人脸上都是汗水和泥土,却笑得格外明亮。

  2024年11月25日,一天之内,7个线索、四个镇街、两路分队。副馆长孙小光带队两人一路,八点不到就已出发;另一路由李翠等三位女将组成,奔赴不同村落。中午十二点半,本该吃饭休息,工作群消息突然响起:下午有参观接待。但当时,垦利街道最后一个村——西冯村的普查还没有跑完。为了不耽误下午的工作,她们二话没说,调转车头就往西冯村文化大院赶。乡路颠簸,车身剧烈摇晃,李翠脸色发白,终于忍不住吐了。她摆摆手说“没事”,掏出口袋里的塑料袋收拾干净,又拧开矿泉水漱了口,说:“走吧,别让村里人久等。”

  在四普工作中,她们没人喊累,没人抱怨。“文物少,不代表没有价值;人手少,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这是垦利四普人最常说的话。也许她们找到的只是一块碑、一口井、几片陶片,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拼图,最终汇成了垦利文明的长河。

  2025年1月14日,寒风如刀,天地凛冽。为了核查此前联合河务局发现的险工线索,普查队前往黄河南展堤一带——这里地势偏僻、人迹罕至。下过雨之后,土路被冻出了沟壑般的车辙印,在完成险工核查后,车子坏在半路无法动弹,天很快黑透,四周只有呼呼的风声。同事们一边等待救援,一边在车里打开记录仪整理当天采集的影像和数据,没有人焦虑,反而你一言我一语聊起白天的发现。那一刻,车外天寒地冻,车内温暖如春。

  他们是父母、是伴侣、是子女,更是垦利大地上不起眼却坚定的文物守护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次次出发、一遍遍蹲下、一页页记录。他们以细腻的心思与坚韧的意志,在黄河三角洲最年轻的土地上,追寻古老的痕迹;以热爱为笔,以初心为墨,在新生土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文脉守护篇章,也让这份记忆与坚守,成为留给未来的珍贵馈赠。(徐赛凤)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