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在垦利区黄河口镇新营村,一间不大的老年食堂,不仅破解了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的民生痛点,更成为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微阵地”。这背后,离不开镇政协委员李晓强,他以调研为基、以服务为要,用实际行动让“尊老、节俭、互助”的理念融入村民三餐,让文明新风从食堂延伸至全村角落。
破“养老旧局”:调研献策,推动“家庭独担”变“集体共护”
过去,新营村部分老人因子女外出务工,常面临“做饭凑活、吃饭冷硬”的困境,传统“养儿防老”的单一模式,让养老成了不少家庭的“烦心事”。这一问题,最早被镇政协委员李晓强纳入重点调研课题。李晓强委员多次利用休息时间深入新营村走访,坐在老人炕头促膝长谈,拉着村“两委”干部细致了解情况,最终形成《关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就餐问题的建议》。在建议中,他明确提出“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捐一点”的老年食堂运营模式,并主动对接镇政府、民政、财政等部门,一遍遍沟通协调资源。在他的奔走推动下,老年食堂很快落地:老人们每天只需花3元钱,就能吃上两荤一素、热乎营养的饭菜,彻底告别了“吃饭愁”。不仅如此,李晓强还持续跟踪食堂运营情况,发现行动不便老人就餐难的问题后,立即提议组建“助老志愿服务队”。如今,村“两委”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不少年轻村民也在他的带动下主动到食堂帮忙、陪老人聊天解闷;逢年过节,食堂办起“团圆宴”——这些由李晓强倡议的暖心举措,渐渐改变了“只靠子女养老”的旧观念,让“尊老敬老”从倡议变成全村人的共同行动。
除“铺张陋习”:晓强带头践行,推动“餐桌节俭”成“生活自觉”
老年食堂的餐桌,是倡导节俭最鲜活的“实践课堂”,而镇政协委员李晓强正是这场“节俭风”的推动者和践行者。食堂运营初期,李晓强发现部分老人仍有“怕不够吃、多取浪费”的习惯,当即建议在取餐区张贴“按需取餐、少量多次”的温馨提示。更关键的是,李晓强始终把食堂当作观察村风民风的“窗口”,持续关注村里红白事铺张浪费问题。得知村民李大叔正为儿子婚礼筹备几十桌宴席时,他主动上门,一边帮李大叔算“经济账”,一边结合老年食堂的简餐模式,提出“婚事新办、节俭热闹”的建议。最终,李大叔取消了原定的大型宴席,改在老年食堂摆了5桌简餐,既节省了开支,又不失热闹。在李晓强的带动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渐渐在新营村扎下根,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聚“邻里人心”:晓强搭建平台,推动“各守家门”到“互助共融”
“以前吃完饭就关上门,现在每天都盼着去食堂,能和老伙计聊天,还能帮着干点活。”新营村老人王大爷的话,道出了食堂带来的邻里温情,而这份温情的背后,离不开镇政协委员李晓强的“搭桥铺路”。一次调研中,李晓强发现村里不少老人独自生活、邻里互动少,便萌生了将老年食堂打造成“邻里交流平台”的想法。他向村“两委”提议,每周设定“邻里聚餐日”,当天不仅会增加菜品种类,还会组织老人分享家常、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同时,他还在村里微信群呼吁年轻村民到食堂帮忙,既能照顾老人,又能增进邻里感情。如今,每到开餐时间,食堂里总是热热闹闹,曾经的“各守家门”变成了 “主动相聚”。这份“食堂情谊”还在李晓强的推动下延伸到了生活中。他牵头成立“新营村互助小组”,自己率先加入,定期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代购药品和生活用品;农忙时节,他还会在小组里发起 “互助收割”倡议,协调有劳动力的村民帮缺人手的家庭收割庄稼。谁家有困难,李晓强总是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带动大家伸出援手。如今的新营村,“互帮互助”成了常态,文明乡风让整个村子充满温度。
移风易俗不用“大动静”,一个小小的老年食堂,便是镇政协委员李晓强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生动缩影。他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用调研献策破解民生难题,用主动服务涵养文明新风,不仅让老人吃得暖心,更让乡村变得更有活力,为乡村移风易俗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周琦)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