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李彦涵 东营报道
黄河奔涌,沃野千里。4月2日,“全国媒体利津行”采访团走进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成群的滩羊在标准化羊舍中悠然进食,光伏板在棚顶折射出科技的光芒,冷链物流车在园区内穿梭如织……这座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正以“五化”引领的磅礴之势,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羊”帆传奇。
从“散兵游勇”到“产业航母”
盐窝镇,黄河入海口的“中国肉羊小镇”。这片243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8.1万人的致富梦想。走进园区核心区,4200亩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内,400栋高标准羊舍整齐排列,42万只肉羊的“咩咩”声此起彼伏,奏响乡村振兴的澎湃乐章。
“过去是散养模式,如今通过规模化集群,年出栏量达110万只,占全国肉羊市场的1.5%。”园区负责人介绍。从家庭作坊到“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跨越,盐窝镇仅用6年时间便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记者漫步园区,目之所及皆是现代化气息:自动喂料车穿梭于羊舍之间,养殖户轻点屏幕即可监控羊群健康,曾经的“老羊倌”正蜕变为“智慧牧羊人”。
牧光互补下的“绿色革命”
在3.0版本的牧光互补养殖棚前,采访团记者被眼前的“黑科技”震撼:棚顶22兆瓦光伏板年发电3000万度,年收益达1200万元;棚内高床养殖系统实现粪污日产日清,气味消散无踪。养殖户老赵感慨:“过去养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环境干净了,效益还提升一半。”
这种“棚顶发电、棚下养殖”的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养殖的污染难题,更让盐窝镇成为全国肉羊标准化养殖的示范样板。园区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制定的14项全产业链标准,从基因选种到冷链运输,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利津品质”的烙印。
从“一斤羊肉”到“全链交响”
在150万只/年的肉羊屠宰深加工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将整羊精细分割为120种产品。羔羊肉卷、雪花羊排、即食食品……这些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每只羊的利润提升至200元。“我们建设的中央厨房,未来要让黄河口滩羊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
从母羊繁育到生物有机肥生产,产业园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肉羊产业链。投资1.5亿元的胚胎育种中心年产5万枚优质胚胎,实现种源自主可控;50万吨/年饲草加工项目将盐碱地的芦苇、秸秆变废为宝;微生物有机肥生产线让羊粪成为滋养土地的“黄金”……这条“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链,正是盐窝镇年交易额69亿元的底气所在。
基因密码里的“中国芯”
走进投资6200万元的黄河口生物基因工程研发中心,记者目睹了肉羊产业的“最强大脑”。4.0版本Smart Lab自动化系统为每只羊建立基因身份证,CNAS认证实验室正破解肉质优化的密码。培育的雪花羊新品种,日增重达200克,产羔率230%,雪花纹M5级占比超10%。“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羊肉比肩澳洲和牛!”科研人员的话语铿锵有力。
这项“从0到1”的突破,不仅让盐窝镇摘下“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桂冠,更标志着我国肉羊产业迈入“基因时代”。正如园区标语所书:“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未来。”
记者手记:
这片曾被盐碱困扰的土地,如今因“羊”而兴、因“链”而强。盐窝镇的故事,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产业共荣,写就了一曲激昂澎湃的“黄河协奏曲”。正如采访团一位记者所言:“东营的羊肉香,飘出了乡村振兴的科技范!”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