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9 14:29:00 作者:庞世乾 张慧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美丽档案】于海峰,胜利采油厂作业大队11队三班班长。2001年,告别绿色军营来到胜利油田,成为一名作业工人。工作12年来,多次被采油厂评为“文明先进个人”、“十佳钢铁战士”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油田40天上产活动中荣立个人三等功。
【美丽事迹】“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士兵,即使脱下军装,也要始终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在部队,我没有因为挫折而后退。走出部队,我同样不会因艰苦而退缩和畏惧。”于海峰说。
3年的军旅生涯,不但赋予了于海峰强健的体魄,练就了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性格,还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坚毅、服从和忠诚。
12年战斗在生产一线,于海峰保持军人本色,在似尖刀、如利剑的作业铁军中,把自己磨砺成了豪迈、果敢、实干的硬汉。
ST2-3-115井施工,班长因病请假,于海峰作为代理班长,带领班员以累计起下油管702根完成全套施工,刷新了作业11队起下油管683根的记录。一年后,这位代理班长中的“代理”去掉了。
2010年,在油田40天上产活动中,于海峰带队上修ST3-3-169井,队上要求晚上必须提完原井。由于井内油稠,泄油器无法打开,他们只能喷提作业。当时正值寒冬,漫天大雪不多会儿就将井场覆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加上肆虐的西北风,使油管中飞溅出的水花瞬间变成了冰碴,砸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工鞋早被雪水浸透,工衣上也结出了一层冰冻的“盔甲”。
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干劲,大家喊着号子,抡着管钳,终于抢在下班前完成了任务。在这次上产活动中,于海峰所在的班连续15个夜晚战斗在作业抢修第一线,成功拿下7口作业施工井,超额完成了全队一个月的正常工作量。
于海峰认为,身为一名作业工人,险情就是命令,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就要敢担当。STT128X103井正准备提原井油管,就在封隔器解封的一刹那,地层压力的释放让井内压力骤然升高,大量的油气水从油管内喷出达两米多高。
油柱越喷越高,于海峰带领3名同事率先冲向井口,拼尽全力把旋塞阀压向油管。他们强忍疼痛,憋着气,用手摸索着在油管上安装旋塞阀。油泥喷到身上,就像背着几十公斤的重物,两个回合下来,每个人身心皆疲。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将旋塞阀安上。就在关好封井器、抢喷结束的瞬间,于海峰和同事们扑通一声瘫仰在井口周围,全身上下布满了乌黑的原油,只有牙齿是白的。
在队上,于海峰的露脸率最高,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他。因为只要班员有事,他就自动顶岗。“谁家都会有事,今天我替他,明天他也会替我,工作不能耽误,兄弟感情更不能丢。”于海峰说。
王震是一名新员工,性格开朗,但有几天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经过谈心,于海峰了解到,王震的父亲过世早,母亲现在身患疾病住院,王震想回去陪护,但更想多挣点钱支付高额医疗费。当天下班后,于海峰到银行取出5000元交给王震。他又把王震的情况告诉班员,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这个小伙解了燃眉之急。
【领导眼中的美】胜采作业大队党委书记李东山:于海峰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始终把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当做追求目标,把作业队当成学习、进步和成长的学校,勤学好问,脏活累活抢着干。他还对现有的工具、设备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采油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事眼中的美】胜采作业大队11队员工李爱松:于班长是一个腼腆又倔强的人,他对我们就跟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于班长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这种力量感染、鼓舞着我们,跟着他干活,大家很有劲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