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 09:41:00 作者:王维东 张崔海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10月3日8时,我们的采访车从榆林市区出发向毛乌素沙漠大牛地方向挺进。窗外景色由绿到黄,渐渐只剩棱角分明的层层沙丘,从眼前直铺天际。
进入陆地和沙漠的交界处,记者才体会到什么是沙漠“过山车”的感觉,两米一个坡、三米一个弯,最陡的坡有50多度,最急的弯有10多度,用翻滚来形容路程的颠簸程度一点也不夸张,一路上记者的手紧紧抓着车上的抓手没有放松。
一路颠簸来到黄河钻井北方分公司50705队的施工现场。一座赫然矗立的井架映入眼帘,“隆隆”的钻机轰鸣声,给荒凉的沙漠带来了生机:钻台上内外钳工红色的工装被泥浆染成一件件“迷彩服”;操控台上,司钻师傅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钻井参数;井场上,场地工满脸汗水混着泥水,搬运着各种药品材料。
已经有2个多月没有走出沙漠见到外人的50705队指导员吴海涛介绍,他们在大牛地工区已经打了43口井,所有井都是气井,目前施工的这口井是DP94H井,由于该区块地质条件复杂,砾岩、石英岩交错横生,地层研磨性强,而且地下多层位含有硫化氢气体,因此,他们的施工容不得一点闪失。
“听着钻机的轰鸣声,我睡得踏实,万一施工中间一旦出现问题,我还可以第一时间处理。”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42岁的吴海涛索性把床铺搬到井场的值班室。如今,这个粗犷的山东汉子有了个听不见打钻声就睡不着的习惯。
采访期间,恰遇DP94H井侧钻到泥岩地层,1天的进尺也就是40多米。“按这样的速度打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交井日期。”已经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50705队副队长任建勋毫无睡意,“在外施工,就得拿出点真本领,不能把脸丢到外面。”
通过研究分析,他们将牙轮钻头更换为研磨性更强的PDC钻头。“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牙轮钻头的磨损,而且还能提高机械钻速。”方案确定以后,任建勋立即带领员工又在钻台上忙活起来,2名内外钳工和司钻也配合着他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施工中,起钻、更换钻头、下钻……每一道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14时,看着钻头开始正常运转起来,任建勋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更换管柱后,机械钻速可提高2倍,每天的进尺按100米算,能够提前20天完钻,如果按照甲方提前完工的奖励标准,一天5000元计算,50705队能够为公司多赚10万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