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 09:27:00 作者:任金涛 代俭科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大众网东营1月8日讯 据胜利日报消息,原油“指纹”,一个让石油工人都陌生的词汇,在2013年走进了地质院地球化学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视野。该室科研员王忠高兴地说,发现原油泄漏后,过去需要化验大量样品,判断溢油来源花费时间长,随着原油“指纹”库的建成,寻找泄漏原油源头这项工作,就像警察根据指纹信息锁定犯罪嫌疑人一样轻松迅速。
王忠所说的原油“指纹”库就是油田建设的“敏感区域原油指纹图谱库”。目前,这个图谱库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油田经过50多年的开发,油井以及输油管网分布于城区内外,沿海滩涂以及海上还有大量油井,对于多个采油厂管线的结合部位、外输原油管线交叉处以及海上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等环保敏感区域,一旦出现漏油问题,源头追踪非常复杂。
如今,“敏感区域原油指纹图谱库”的建成,让不同来源的原油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指纹”。油田安全环保处相关工作人员称,发现“无主”漏油后,只需分析溢油的“指纹”特征,在图谱库中进行仔细比对,就可以迅速找到溢油“肇事者”,减少了溢油追踪过程中原油样品分析取证的工作量,同时也能为油田摆脱溢油嫌疑提供证据。
原油“指纹”对普通人来说确实陌生,地质院地球化学实验室副主任李钜源告诉记者,所谓原油“指纹”,就是原油中固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图谱。
原油主要是由多种不同浓度的碳氢化合物组成,应用精密分析仪器,不同化合物的强弱以图谱的形式显示,就形成了原油“指纹”,不同来源的原油有不同的“指纹”。
“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科研人员常会这样描述胜利油田的地质情况,多样的地质条件使油田原油“指纹”丰富多彩。据了解,科研人员已经采集并分析了油田近600个原油样品,仅海上样品就有300余个。
早在2006年,地质院就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在海上溢油鉴定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多次交流,鉴定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在原油“指纹”鉴定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地质院科研人员提出了以原油地理坐标及其他基础地质信息为基本参数,以原油中生物标志物含量为特征参数的原油“指纹”图谱库的建设思路。
一个高效的指纹库是动态变化的,李钜源表示,随着新型原油的发现和开采层系的变化,敏感区域原油“指纹”是变化的,“敏感区域原油指纹图谱库”还需要不断完善和维护,以保证高效准确地发挥其本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