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好日子紧着过

2014-03-11 10:42:00    作者:闫业军 张强 徐毅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钻井周期 固井技术 钻井技术 黄河 钻机
[提要]2013年,黄河钻井生产经营成效明显。这个公司注重节能减排增效,积极开展“泥浆不落地”施工试验,大力推广网电钻机、钻井液无害化处理等低碳技术,2013年网电交井169口,超出年度计划40口,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

  大众网东营3月11日讯 2013年,黄河钻井生产经营成效明显。全年实现经济总量65.7亿元,创总公司成立以来最高指标;完成考核利润5.61亿元,同比2012年增加1.2亿元,增幅27.2%。钱挣的多了,没有人因此大手大脚。一年中,总公司挖潜增效1.04亿元,比历史最好的2012年有所增加。

  精算,经营每一元投入

  这个公司推行钻机基数保障和钻机预警管理,运用“学习曲线”掌握钻井进度趋势,坚持井型、井深与钻机优化配置,减少长距离搬迁和“大马拉小车”现象。实施生产车辆统一调派制,从减少重复上井车数入手,确保一组车完成多个工作量。从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系统优化、有效衔接,减少误工时间,确保生产组织快、效率高、进尺多、成本低。对于重点井、高难度井和上产区块,坚持优先保证原则,实行前线指挥和蹲点制度,在点多线长面广和工农关系复杂的情况下,2013年生产时效96.65%,同比提高0.9%,钻机月速4109米/台月,同比提高355米/台月。

  在定额确定的情况下,打得快、打得好,就意味着收益高。这个公司创新实施《全过程优快钻井管理法》,推行区域钻井模式,配套集成了“一趟钻技术”、“高压喷射钻井技术”、“震动固井技术”等16套最佳技术方案,在273口井采用高压喷射钻井,在256口井实施“一趟钻工程”,2013年依靠科技提速降低成本6200万元。运用钻机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给钻井挂上“快挡”。2013年胜利油区进尺260.7万米,比上年增加9.6万米,平均钻井周期18天23小时,比上年减少2天,一增一减使效益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层层把好施工质量关,堵塞管理漏洞,抓好事故隐患治理和整改,有效控制事故和复杂发生几率。2013年故障和复杂损失时间减少2123小时,误工费用降低619万元。

  细抠,节约每一分

  把钱用在刀刃上,让每一笔支出都创造价值,考量的是管理者的智慧。去年,这个公司倡导“一切成本都可控”,分层级设置24个类别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利润、时效、质量,加大了考核的力度和密度。在油田率先推行全成本计划管理,出台了《综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单井成本预算编制办法》。精细投入产出分析,每月开展单井考核评价、成本费用分析,每季度开展经营工作调研、经济活动分析,让各单位对钻头、泥浆药品、柴油、一般材料、原油等各项材料消耗节约率一清二楚,47项可控费用监控到基层。2013年,仅泥浆、燃料等单位成本分别同比降低4.76元/米、11.80元/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也达到29.94万元/人,同比增加4万元/人。

  这个公司注重节能减排增效,积极开展“泥浆不落地”施工试验,大力推广网电钻机、钻井液无害化处理等低碳技术,2013年网电交井169口,超出年度计划40口,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

  挖潜,人人肩上有指标

  在40179队的材料房里,整齐地摆着一排上好油的旧螺栓。队长王淼告诉我们:“过去可能没人把这些小配件放在心上,现在我们把废旧螺栓重新修理、打磨再重复使用,别小看这些螺栓,小的每条89元,大的每条258元,一年下来就能节约2万多元。”

  这是黄河钻井全员经营的一个缩影。这个公司注重发挥各个生产节点、岗位员工对于降本增效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有指标,都与效益相关,形成了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人人都能为创造效益作贡献的浓厚氛围。如今,“浪费每一件材料都有你的责任,节约每一分钱都是你的贡献”已深入人心。

  公司对大成本进行有效管控的同时,也绝不放松对小成本的管控。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个公司从机关工作作风、公务接待、精简会议、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统筹推进自查整改。精简整合会议、文件,严格会议审批程序,严控会议数量和规模。2013年各类文件同比减少27%,会议减少34%。大力加强车辆管理,严禁公车私用,提高车辆使用效率,2013年车辆月平均台次同比下降8%。严格落实“勤俭办企”要求,2013年业务招待同比下降21%。

  员工立足岗位挖潜增效,2013年提出有关合理化建议500多个,年均产生100余项创新成果、17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每人提速两分钟”、“每人节约十元钱”等几十个方案都在推广应用中取得实效。在两级机关,通过无纸化办公、随手关灯、关水开关等细微小事,把勤俭节约、挖潜增效变成具体行动;在钻井井场,将每口井作为项目,实施单井核算,建立工作量、成本两条曲线,使岗位员工掌控生产和成本运行的主动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