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赵静
2021年9月末,黄河上游持续强降雨,山东东营清三段汛期流量飙升至5300立方米/秒——这是50年来最大洪峰!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多口油井岌岌可危,一旦决堤,将造成设备淹没、油井关停,滩区村庄农田损毁,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9月29日中午11点,胜大水利公司刘遵华接到油田生产管理部急电:“黄河清三段告急!立即组建抢险队!”放下电话,他抓起测绘图就往黄河河务局冲。
会议室里,管理局领导、河务局专家、油田防汛指挥部成员已齐聚一堂,电子屏上刺目的红色水文曲线如利剑悬顶。
“必须抢在洪峰抵达前筑牢挡水围堰!”刘遵华的声音斩钉截铁。他迅速调配12台挖掘机、3台D60推土机、20辆翻斗拉土车组成“钢铁长龙”向黄河岸边挺进。
“请公司材料办准备土工布、编织袋以及夜间照明设备。”三天后,一条长3.5公里、高2米、宽3米的挡水围堰横亘在黄河浊浪前,土工布包裹的堤坝如巨龙盘踞,桐木桩深深钉入河床。
黄河洪水警戒线还在飙涨!
“上坝巡逻!24小时不间断!”刘遵华带着4—5人小组,白天顶着烈日巡查,夜晚打着手电蹲守。10月4日暴雨突袭,他第一时间组织抛笼石加固:“快!把石笼填实,压住渗流!”泥泞中,他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往返指挥,雨水和汗水模糊了视线,唯有手中的对讲机不断传出指令。
鏖战:20昼夜的坚守
洪峰过境期间,刘遵华几乎“长”在了大坝上。白天,他带着技术员用无人机巡检堤坝,晚上,就和工友轮流值守,救生衣在探照灯下泛着微光。“那段日子,每天巡坝七八趟,走20多公里。”他轻描淡写地笑着说,“当时几天下来腿走不动路了,刚开始还以为是在坝上吃不好缺钙,最后大家一分析得出结论,黄河大坝上太泥泞,每天在泥潭里跋涉20多公里,是受不了!”
最险的一次,洪水裹挟着泥沙向7号、8号、9号坝头冲去,这三个坝头地势较低,一旦溃坝,损失将难以估计。“所有人员立即集合!加固这三个坝头”刘遵华抄起铁锹冲进抢险队伍,50多名工人、10台机械昼夜奋战,在机械轰鸣与暴雨声中,他的喉咙很快喊得嘶哑,裤腿沾满泥浆结成硬壳,却仍在泥泞的坝坡上跌跌撞撞地来回奔走,紧盯每一处渗水点。连续
72小时的高强度抢险,他仅靠着在挖掘机驾驶室眯上十几分钟来恢复体力。当最后一车石料精准填入缺口,现场爆发出疲惫却振奋的欢呼。而刘遵华瘫坐在湿漉漉的坝坡上,看着加固好的堤坝,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20天后,当洪峰终于退去,刘遵华站在依然挺立的挡水围堰前,身后是安然无恙的采油厂。孤岛采油厂领导紧紧握住他的手:“老刘,你们筑的不是围堰,是油田的‘生命防线’啊!”
时间回溯至2019年8月,相似的惊心动魄曾在桩西303海堤上演。面对“利奇马”台风的肆虐,刘遵华同样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冲锋在前。
2019年8月11日夜,台风“利奇马”裹挟着暴雨突袭东营。狂风掀起的海浪如猛兽般撞击着海岸线,303海堤外,咸涩的海水已悄然漫过防浪堤。
“刘经理,303海堤外围水位突增两米,必须立刻查明情况!”
接电话的,正是胜大水利公司项目经理刘遵华。没有丝毫犹豫,他抓起安全帽,驾车冲进雨幕。
高速路口封闭,他绕道乡间小路;道路被淹,他徒步涉水前行。凌晨六点的天际泛着青灰,刘遵华终于蹚着齐膝的海水抵达现场——眼前,原本6米宽的公路已缩成一条蜿蜒的“细线”,海浪拍打着残破的海堤,十余艘渔船被冲得七零八落。
“往前走!必须找到决口点!”刘遵华的声音穿透风雨。他深一脚浅一脚地顺着海堤探查,衣裤早已被海水浸透,手中的手电筒在黑暗中划出摇晃的光圈。
“三天三夜,必须打通桩三北路8.8公里的抢险通道”这是抢险指挥部下达给水利公司刘遵华的命令。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前,目光如炬。挖掘机轰鸣、推土机咆哮,30多台工程车辆昼夜不停,200辆运石车排成长龙,最远时绵延至视线尽头。
“石头不够!联系供应处调运!”刘遵华扯着嗓子喊,嗓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他穿梭在泥泞的工地,安全帽下是一张沾满泥浆的脸,唯有眼睛亮得惊人。
“老刘,歇会儿吧!”工友递来矿泉水,瓶身已沾满泥土。
“不行,桩203海堤、303海堤那边还等着抢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打通这条生命运输线。”他抹了把脸,转身又钻进雨幕。
三天三夜,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直到最后一车石料填平缺口,才瘫坐在泥地上,望着渐渐退去的海水露出欣慰的笑。
匠心:从精雕细琢到“三标”传奇
抢险之外的刘遵华,是工地上的“细节控”。刘遵华对待每一个项目都追求极致的完美。从项目策划到施工执行,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规范,致力于将每一个工程都打造为精品。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项目,如利丰工业园厂房新建工程、黄河坝头加固工程、海洋钻井前线办公楼装饰装修工程、物资总库迁建工程、桩西海堤抢险加固项目、孤北水库加固工程等,不仅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更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021年,他负责的物资总库迁建工程成为“三标工地”的标杆项目——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连一颗螺丝钉的位置都有严格规范,该工程获油田优质工程、平安工地、三标工地等多项荣誉。
“装修房子要让业主满意,干工程更要让油田放心!”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为提升质量,他研究编制“质量风险管控清单”115个项目点,从开工到竣工,每个环节都对应着密密麻麻的验收标准。
每周六的“质量复盘会”上,PPT里滚动播放的既有本周问题通报,也有历年“低老坏”案例,参会者常听得后背冒汗。
“上周三出现进场材料没报验就使用”,刘遵华指着照片,语气严厉,“这种错误绝不能再犯!”台下,年轻的技术员们埋头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心得。
传承:劳模精神的薪火
三次油田二等功的勋章,静静地躺在他的工具包里。
2016年寒冬,他带着青年突击队完成大坝长龙;
2019年盛夏,他带领党员先锋队筑起海上长城;
2021年深秋,他的围堰工程创下抗洪新纪录。
当2023年胜大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墨香未散,2024年“油田劳动模范”的金色奖章已闪耀胸前——这枚浸着黄河泥沙、淬过暴雨洪峰的奖章,正见证着新时代工人在急难险重中淬炼出的精神丰碑。
“刘经理,您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遵华望向窗外的方向,沉默良久。
“看到我们单位正门口的那块大石头了吗?上面写着天道酬勤,这是我们胜大水利公司的传家宝,也是我的人生信条。看到海堤保住时采油厂的欢呼,看到物资总库投用时同事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他扭头从手机里翻出一些照片:清晨六点的晨会、深夜加班的灯光、年轻人拜师时的羞涩……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现在年轻人能吃苦的不多,但李永坤、陈凯这些孩子,我手把手带他们看图纸、教他们测数据。前段时间刚独立完成了胜大奶牛场迁建项目那小子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刘遵华笑纹更深,“劳模精神,不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再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吗?”
采访结束,刘遵华执意要送记者去工地。夕阳下,他站在加固后的黄河大堤上,背影与远处轰鸣的推土机剪影重叠,泛着铜光的救生衣绳带在风中飘动,恰似两条永不沉没的黄河纤绳。
远处,新来的大学生正操作无人机巡检堤坝,无人机嗡鸣声中,刘遵华的声音清晰传来:“你看这堤坝,像不像咱们胜大水利人的脊梁?压不弯,冲不垮,一代接着一代守下去……”
初审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