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三十载春华灼灼,新春人赓续星火。钻塔下、篝火旁,那是滚烫记忆溯来路;图纸前、井架边,那是传承接力续华章;云端上、代码间,那是青春激荡向未来。这是拓荒人的新春故事,更是所有新春人的军功章,他们用岁月的年轮镌刻“新春”:老一辈的根脉深扎戈壁,中坚的脊梁撑起苍穹,新生的枝丫正催开智能时代的春芽。这是属于新春人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石油长歌。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通讯员 李龙 王俊琪 东营报道
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深处,一群来自胜利油田的石油人用三十年光阴,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刻进荒漠的褶皱。他们与风沙共舞,与极寒对峙,在戈壁滩上建起绿洲,在技术困境中闯出道路。新春公司基层党建专家兼采油管理三区党支部书记张江利,正是这段拓荒岁月的见证者与书写者。
黄沙吞了信号塔 石头敲得板房像下冰雹
2007年冬,张江利从临盘采油厂调至新春公司。彼时的新春公司,勘探开发刚步入正轨,春光油田初露锋芒,春风区块尚是无人问津的戈壁荒滩。初抵新疆的张江利,经历了人生最震撼的“三幕落差”:从繁华的乌鲁木齐到边陲小城奎屯,再一路向北,戈壁的苍凉一寸寸吞噬着视线,“越走心里越打鼓,盐碱滩上的铁皮板房就是我们的‘家’。”
环境的残酷超乎想象。板房外,沙尘暴如“移动的黄色高墙”席卷而来,信号塔转瞬被吞噬,制度牌被狂风撕碎,沙石击打铁皮的声音“比冰雹更猛烈”,最后只能把被子铺平,晚上抖抖沙子接着睡;板房内,昼夜温差让同一间屋分出“上中下三层温度”,下铺裹棉袄仍冻得腿疼,上铺却热得掀被。更艰难的是水源——打出的井水泛着臭味,员工洗澡后浑身奇痒,“泥越搓越多”。
“哪里需要石油人扎根,哪里就是战场。”张江利回忆,身处戈壁荒漠孤军奋战,远离胜利大本营的支撑保障,“但我们硬是用社会化队伍撑起了胜利西部开发初期的生产。”
零下50℃的冬夜与“帐篷里的锅炉革命”
在春风油田,极寒是比风沙更凶猛的敌人。冬季气温常跌破零下40摄氏度,夜间巡井需双人同行,“车若抛锚,两小时就能冻死人”;板房取暖全靠电热设备,一次停电便让室温骤降,“绿植半小时冻成冰雕”。最严峻的考验来自稠油热采——传统注汽锅炉无法在露天极寒中运转,油区冬季只能停工停产。
“胜利人从不认输!”西部将士展开“锅炉保卫战”:为设备搭建保温帐篷,做好每一个“细枝末节”的保温加热,24小时值守运行,记录每一处管线压力变化。经过一个冬天的试验,胜利人获取了北疆冬季注汽运行管理的经验。现在所有锅炉都能露天生产,但当年那顶帐篷,是拓荒者“心中的勋章”。
技术的突围不止于此。面对浅层稠油开发难题,胜利石油人攻关稠油“HDNS”开发技术、“短半径水平井”技术,让“难动储量”焕发生机;热采井口易刺漏,一线技术骨干发明新式密封装置,将泄漏量降至安全阈值。张江利感慨:“戈壁没有现成的路,但胜利人总能用‘智慧’蹚出新路。”
被狼咬死的狗和深夜的狐狸脚印
在春风油田,人与自然的博弈从未停歇。沙丘上的三只狐狸,曾是拓荒者唯一的“邻居”;冬夜狼嚎刺破寂静,牧民家的羊群引来饿狼,连看门狗也难逃袭击。
物资匮乏更考验智慧。暴雪封路时,干部带队铲雪开道,囤足半月粮油菜肉;沙尘频袭,他们“坚壁清野”,提前把小物件搬进板房;为平衡板房温差,竟发明“风扇对流法”——上铺的热风与下铺的冷气循环,让每个人都能裹紧被子入眠。张江利笑道:“都说‘吾心安处是故乡’,对于石油人来讲,‘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安心的家乡’。”
“抱团取暖”的胜利哲学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句新春人刻在骨子里的标语,诠释着拓荒者的精神内核。张江利常对年轻人讲两个故事:春风油田开发初期,2009年沙尘暴夜,十几人挤在板房合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歌声压过风吼;零下40摄氏度的除夕,老师傅用铁桶煮饺子,行李箱当餐桌,“一口热汤饺子,比山珍海味还香。”
在物资与情感双重“孤岛”中,石油人建立起超越血缘的交织。有人父母病重,同事主动顶班买票送站;有人孩子升学,兄弟们帮忙搜集复习资料。张江利说:“以前总觉得‘铁人’是钢铁炼成的,现在明白,是同志们用心、用爱彼此支撑,焐热了这片冻土。”
如今的新春公司,智能化巡检替代了人工跋涉,远程监控让夜巡成为历史。但张江利仍坚持带新员工走“新春路”:看第一口井的位置,摸锈迹斑斑的旧管线,在沙丘边讲“帐篷锅炉”的故事。“当年我们像梭梭林一样把根扎进戈壁,现在年轻人要做胡杨,把‘科技兴油’的枝叶伸向天空。”
采访尾声,张江利望向窗外,春风基地已绿树成荫。二十年前板房里的那群人,或许从未想过戈壁能升起“智慧油田”的曙光,但他们用信仰和情怀浇筑的基石,正托起新一代新春人的星辰大海。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