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三十载春华灼灼,新春人赓续星火。钻塔下、篝火旁,那是滚烫记忆溯来路;图纸前、井架边,那是传承接力续华章;云端上、代码间,那是青春激荡向未来。这是拓荒人的新春故事,更是所有新春人的军功章,他们用岁月的年轮镌刻“新春”:老一辈的根脉深扎戈壁,中坚的脊梁撑起苍穹,新生的枝丫正催开智能时代的春芽。这是属于新春人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石油长歌。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通讯员 李龙 王俊琪 东营报道
新春人在准噶尔盆地砥砺奋进30周年之际,“传承”二字被赋予了更厚重的重量。从戈壁荒滩到智能油田,从手写报表到数字孪生,一代代石油人以“传帮带”为纽带,将技术、经验与精神化作火炬,在岁月长河中接力传递。新春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采油工程管理部经理关松涛的故事,正是这场传承轨迹的生动缩影。
小数点背后的千钧重担
2009年,刚大学毕业的关松涛背着行囊踏入新春公司时,面对的是“管理区刚分设,整个区块只有三口井”的创业图景。时任采油管理区技术室主任的刘京煊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师徒二人共同经历了新春公司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关键十年。
“报错一个小数点,可能让决策者误判油井产能。”关松涛至今记得初出茅庐时的那次失误——将含水率9.9%误录为99%,被刘京煊当场指出时的窘迫。“这不是简单的数据错误,而是对油田、对事业的责任心缺失。”师傅的严厉叩击,让他第一次触摸到石油人特有的“较真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在师徒相处的每个细节:从单井动态分析的“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到汇报材料的“每个标点都要经得起推敲”,师傅刘京煊用二十年如一日的严谨,为关松涛铸就了“石油数据不容丝毫偏差”的职业准则。
在共同奋战的13年间,这对师徒形成了独特的传承密码。“他教我‘补齐短板,长板也要够长’,既要像海绵吸水般拓宽知识边界,又要在专业领域钻出千米深井。”关松涛回忆道。当年首次独立完成公司级汇报时,刘京煊的指导方式颇具匠心:先放手让徒弟构建逻辑框架,再逐句推敲表达方式,最后模拟领导可能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这种“半撒手”式培养,既保护了年轻人的创新锐气,又确保了技术传承的系统性。
从“较真三原则”到“三维育人法”
2017年,关松涛以管理区副经理身份首次收徒时,特意将《稠油开采技术手册》摆在案头。这本被摩挲得卷边的旧书,记录着师徒二人十余年间密密麻麻的批注,每一道折痕都是传承的刻度。“刘师傅当年说‘长板要够长’,如今我带徒弟,既要让他们主业钻得深,又得逼着他们跨界学得广。”
从刘京煊处继承的“较真三原则”(数据精准、逻辑严密、落实到底),被关松涛转化为“三维育人法”:以老石油人的奉献精神铸魂,以系统性知识筑基,以实战锤炼塑形。他要求徒弟每日记录“问题日志”,周末则化身“主考官”逐条追问。“当年师傅用‘找茬会’磨炼我的技术敏感度,现在得用体系化训练应对更复杂的开发形势。”
这种传承并非固守成规。面对徒弟提出的“传统经验是否过时”之问,关松涛的回应充满智慧:“师傅领进门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帮你们站在前人肩膀上。”较真不是固执,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的循环。
戈壁上的传承辩证法
“新春公司入疆勘探开发的30年,变的是技术工具,不变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底色。”关松涛的办公桌上,刘京煊当年手绘的油藏剖面图与徒弟们的智能分析报告叠放在一起,恰似两代石油人的隔空对话。
谈及新时代的传承内核,他提炼出“三X”理念:“心”要心情舒畅、“新”要敢破敢立、“薪”要薪火相传。“当年刘师傅教我‘短板要补齐,长板要够长’,现在既要让徒弟做专业‘金刚钻’,更要当复合‘多面手’。”在其担任副经理时开展的油井动态分析,他打破专业壁垒,让地质、工程专业的徒弟交叉组队。“就像当年师傅逼我学地面施工知识,多维视角才能看清地下油龙全貌。”
面对智能化转型,关松涛的传承观愈发清晰:“老一辈的‘铁脚板’精神是根,年轻人的‘云思维’是翼,根深才能翼展。”他创新“双向淬炼”模式:组织老师傅学习大数据分析基础,带领徒弟深入作业现场摸管线、听异响。“这种‘经验+数据’的碰撞,才是传承的生命力。
“传承不是简单的火炬传递,而是要让每代人都能添一把薪柴,让石油精神之火越烧越旺。”关松涛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新春公司30年发展的深层逻辑。从手写报表到云计算,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监测,变化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在这片见证过无数奋斗传奇的戈壁热土上,一场关于传承的永恒接力,正书写着中国石油工业新的时代注脚。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