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三十载春华灼灼,新春人赓续星火。钻塔下、篝火旁,那是滚烫记忆溯来路;图纸前、井架边,那是传承接力续华章;云端上、代码间,那是青春激荡向未来。这是拓荒人的新春故事,更是所有新春人的军功章,他们用岁月的年轮镌刻“新春”:老一辈的根脉深扎戈壁,中坚的脊梁撑起苍穹,新生的枝丫正催开智能时代的春芽。这是属于新春人的光阴故事,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石油长歌。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通讯员 李龙 王俊琪 新疆报道
在胜利油田新春公司稠油开发的版图上,每一口油井的注汽参数、每一份地质设计的精准交付、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凝结着几代新春人的智慧接力。作为新春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曹坤既是这场技术传承的受益者,亦是新时期的开拓者。从青涩的实习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从“被师傅雕琢”到“为徒弟引路”,他的故事诠释着石油行业“传帮带”传统的深刻内核——技术为骨,精神为魂,薪火相传方能破浪前行。
“亦师亦兄”:在严苛与温情中淬炼初心
2010年,刚从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曹坤踏上新疆戈壁,成为新春公司科研所的一名“油藏学徒”。彼时的春风油田尚处开发初期,仅有十几口油井,技术体系亟待搭建。“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转周数据表,从Excel的几行到上千行,看似琐碎,却是认识稠油开发规律的起点。”曹坤回忆道。他的第一任师傅、时任科研所主任的高志卫,用一句“年轻人沉下心多干,多干不会吃亏”为他定下基调。
在曹坤眼中,高志卫的教导既有“严苛到分毫”的细致,又有“宏观见全局”的格局。一次注汽设计的数据误差,让曹坤深刻体会到石油人的责任:“高师傅说,一个数错了,现场作业就可能浪费几天甚至引发事故。从此我明白,数据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油田的脉搏。”而更令他铭记的,是高志卫用“一口井的发现如何延伸为整片油藏开发”的故事,教会他“从砂体沉积背景看单井差异”的宏观思维。这种“细节打磨与战略视野并重”的理念,成为曹坤技术生涯的灯塔。
“高师傅于我,是亦师亦兄的存在。”曹坤感慨。在远离家乡的戈壁油田,高志卫不仅传授技术,更以兄长的关怀化解他的迷茫:“值班时一起分析数据,生活里聊家长里短,这种情谊让戈壁有了温度。”
“较真”与“破茧”:从学徒到引路人的角色蝶变
2018年,曹坤到采油管理三区任主管师,角色从“学习者”转向“传授者”。彼时管理区面临高含水井激增、产量波动的困境,他带着一批刚毕业的年轻人,白天跑现场分析井况,夜晚复盘数据至凌晨。“我常对他们说,技术可以迭代,但‘较真’的态度必须传承。”曹坤以高志卫的教导为范本,要求徒弟“每个参数都要追问为什么,每个方案都要经得起‘三问’:是否符合地质规律?是否考虑开发成本?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徒弟袁一平的故事,成为这段传承的生动注脚。面对老区高轮次吞吐效果衰减的难题,袁一平提出采用数模技术优化注汽参数,质疑传统经验。曹坤并未因“挑战权威”而否定,反而鼓励他结合油藏物性建模验证。最终,这项创新使某个井三个周期日产油量连续提升。“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站在师傅肩膀上眺望更远。”曹坤总结道。
技术传承的双重维度:细节的坚守与格局的突破
在曹坤的成长轨迹中,传承始终围绕两个维度展开:微观的细节把控与宏观的战略思维。“数据是油田的DNA,在细节上一定要坚守。”从科研所的Excel表格到管理区的智能分析系统,曹坤始终强调“数据零误差”的铁律。他常以高志卫的批评为例告诫徒弟:“油田开发容不得‘差不多’,射孔深度差1米,现场生产效果就是天壤之别。”这种严谨的态度延续至今。
曹坤的成长轨迹中,传承不仅体现在微观的数据把控上,更在于宏观思维的迭代升级。他回忆道:“高师傅教我分析油藏时,会用一口井的发现延伸到整片油层的开发,比如他提到当年发现某口井的潜力后,领导提醒他‘不能只看这一点,还要研究沉积背景如何形成、砂体分布规律’,这让我学会了从砂体沉积体系的角度看问题。”
这种从单井到油藏的系统性思维,正是高志卫当年“砂体沉积背景分析法”的延续与升级,印证了师徒传承中“粗细结合”的理念——既要有单井的精细研究,更需全局的规律把握。
向新而行:传承者的时代使命
站在新春公司稠油开发技术的前沿,曹坤对传承有着更深远的思考:“过去我们传递的是‘怎么开发’,现在更要回答‘为什么这样开发’。”对于未来,曹坤期待徒弟们“破茧成蝶”:“我希望他们打破我的经验局限,用大数据和AI技术重新定义稠油开发。就像当年师傅让我从一口井看到一片油藏,今天的年轻人应该从一片油藏看到整座智能油田。”
从手绘砂体剖面到三维地质建模,从“注采一体化管柱”到“数智化热效管理”,新春公司的技术传承之路,恰似准噶尔盆地的稠油——历经岁月沉淀,终在创新热浪中奔涌向前。正如曹坤所言:“传承,就是让每一代胜利西部石油人都成为火炬——既照亮脚下的路,也为后来者指明方向。”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