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 16:21:00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要评论
原标题:流行音乐中的史诗之作让流行歌曲的境界为之一变
弗兰克·辛纳屈
流行音乐受其体裁限制,一般很难成就史诗气质的作品,因为史诗一般是以长篇叙事为体裁来讲述人物的经历或事迹。当然,这并非绝对,在我听过的流行音乐中,有时也能遇到一些史诗气质的歌曲,而这总让我视若珍宝。
《Sutter’s mill》(萨特的磨坊)出自著名乡村歌手Dan Fogelberg(丹弗格·伯特顿)之手,其主人公萨特一生从籍籍无名到富可敌国再到孤死客店,可谓跌宕起伏。歌曲聚焦于他引发的西部淘金热,不仅写出了无数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的不同命运,也勾勒出一部美国西部的拓荒史。“有人无功而返,有人心偿所愿,有人长眠异乡,有人图财害命,有人感谢上帝解救了他们,有人会诅咒萨特的磨坊”,Dan Fogelberg气定神闲的演唱让人仿佛置身风景如画的美国西部,但歌曲的内容却又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在这表面的安静悠闲之下曾经有过多少你死我活的血雨腥风。这种奇异的反差让这首歌曲充满张力,尤其它一唱三叹的反复吟咏更是给人无尽的感慨。可以说,这首既素朴又感伤的歌,就是席勒眼中最高审美标准的诗歌——感伤牧歌。
《My way》(自己的方式)是流行巨匠Frank Sinatra(弗兰克·辛纳屈)的代表作。歌曲讲述一位老人临终之际向友人回顾一生,虽然并没谈到具体事件,但在老人的叙述中,我们仿佛感同身受,不仅了解到他曾经有过的遗憾、贪心、不安和怀疑,更感受到他的坚持自我和无愧于心。在人生谢幕之际,能够怀抱如此安宁自足的心情,这绝对是最好的归宿了。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首歌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挽歌,而“I did it my way”(用我自己的方式)也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Frank Sinatra的演唱极具沧桑感,既有长者安详的诉说,也有说到动情处的雄心不减,末了更是一段辉煌乐章,让人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温暖,却绝无“只是近黄昏”的感伤。
《I've never been to me》(未曾有过自我)由蓝调女王Charlene duncan(夏琳·邓肯)演绎,唱的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女人在遇到另一位对自己的平淡生活感到不满的怨妇后,禁不住向后者回顾自己放浪形骸的一生:她凭着年轻貌美,走遍世界,交游富贵,尽享奢靡,但到头来却落得孤独终老,至此方才悟得自己竟从未找到过自己,而“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Charlene duncan的演唱很有层次性,从开始时候的热情,到说完每段荒诞经历后长叹般的“I've been to paradise,but I've never been to me”(我曾经到过天堂,但我不曾走向自我),再到念白部分的真诚恳切,每部分的情绪都十分到位。这是一首直白、热烈的歌,不含蓄,不委婉,一腔心里话仿佛压抑了很久,只为了等待这样一个倾诉的机会,而在此之前,这一番话又好像不知曾对内心的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倾诉过多少遍。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对流行歌曲中所谓的“史诗气质”稍作总结。正如卢卡奇所说的“史诗的对象并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共同体的命运”,史诗歌曲唱的虽然是个体的命运,但由于其在人生感悟的提炼升华、故事素材的有机取舍和表达方式的丰富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出色把握,从而使得通过流行歌曲的方式来达到史诗效果成为可能,也能让无数人从中找到人生共鸣。可贵的是,史诗歌曲突破了绝大多数流行歌曲小情小爱的窠臼,它不是用放大镜来观察一时一地的悲与欢,而是用长镜头来扫描人生这条大河大浪淘沙后的得和失,而这,让流行歌曲的境界和格局为之一变,或开阔,或苍凉,或雄远,令人回味良久。这样的歌曲在欧美并不鲜见,然而遗憾的是,在华语流行音乐中却是难得一见,其原因大概需要另一篇文章来分析了。
(来源:深圳特区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