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本月18号开播 第二季分集简介

2014-04-16 14:11:00    作者:刘波 罗强 任明勇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舌尖ii 小面 II 出场 纪录片
[提要]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眼泪与口水齐飞”,不仅在荧屏和网络上创造了空前的收视奇迹,还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4月15日,央视纪录频道在北京举办《舌尖II》首映式,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眼泪与口水齐飞”,不仅在荧屏和网络上创造了空前的收视奇迹,还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时隔两年,央视纪录频道重磅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让“舌尖迷”们再度一饱眼福。4月15日,央视纪录频道在北京举办《舌尖II》首映式,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以中国美食讲述人生

  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II》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相比第一季,《舌尖II》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

  从去年1月起,《舌尖II》主创团队历时一年,走访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探访边远之地的野生食材、少数民族的传统烹饪,将食物跨越地区的交流融合纳入镜头。全片共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中国人在美食上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相互碰撞后形成的美食奇观,在《舌尖II》中可谓蔚为大观。

  首创纪录片周播模式

  此次《舌尖II》的播出,开创了国内原创纪录片周播模式的先河。央视综合频道(CCTV-1)拿出了每周五晚间9点、纪录频道(CCTV-9)拿出了每周五晚间10点的黄金时段,财经频道(CCTV-2)、军事-农业频道(CCTV-7)、少儿频道(CCTV-14)等多个频道也紧跟播出。纪录频道还将与央视官方社交电视“CCTV微视”联手打造“三微联动”的新媒体互动模式,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生活的味道”有奖图文征集、舌尖美食有奖猜、主创热议舌尖故事等活动,多角度满足网友关注“舌尖”的热情。

  据央视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简介

  第1集:《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本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2集:《心传》

  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本集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第3集:《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本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第4集:《家常》

  家常菜,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本集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第5集:《秘境》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本集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第6集:《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本集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第7集:《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本集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第8集:拍摄花絮

  本集呈现《舌尖II》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带来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据央视

  落地>

  不少重庆观众在看了《舌尖I》后都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因为重庆的美食介绍得太少了,而《舌尖II》将弥补这个遗憾。

  《舌尖II》在重庆拍摄时,重庆晨报全程进行了协助拍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舌尖II》特别加重了重庆美食的分量。除开第8集花絮外,另外七集中有三集都谈到了重庆美食,“这个比重是很少有的。”

  罗明透露,《舌尖II》在重庆的渝中区、沙坪坝区、石柱、酉阳等地进行了拍摄,涉及的美食有重庆小面,也有重庆火锅,绝对会让“吃货”们看得流口水。他说,《舌尖II》介绍重庆火锅时,主要是讲食材的用心。

  此外,《舌尖II》还会介绍重庆标志性的香料,比如“麻得很”的花椒。 (记者 刘波 罗强 任明勇)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