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北京至青岛的T195次客车下行至胶济线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和家村附近时,尾部第9至第17节车厢脱轨,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致使该客车的机车和4节车厢脱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5时09分,淄博支队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救援命令,当日值班的支队长、全勤指挥部总指挥张元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即下达命令:加强第一出动!调集10个中队同时出动!命令下达后,张元祥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现场惨状让人触目惊心!撞车事故发生在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和家村附近一个拐弯处,T195次客车车尾前第9-17节车厢脱线、颠覆,造成5034次客车与脱线、颠覆车辆相撞,5034次客车机车后第1-4节车厢及机车脱线、颠覆,总计有14节车厢、机车发生脱轨、翻滚。车厢周围散落着破碎的水瓶、床板、被褥、行李箱等物品,部分车厢已严重变形,车厢、车窗溅满了血迹。有的乘客穿着短衣短裤惊魂未定地站在路基和车厢外的空地上;有的乘客头部、面部血流不止,早已成了“血人”;有的乘客被倾覆的车厢死死地压在下面,命悬一线;还有的乘客被挤压在车厢内动弹不得,扒着车窗痛苦绝望地呼喊着……
抓紧救人!尽管这是张元祥从军30多年来面对的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但长期的军旅生涯、数百次的救援实战使他养成了严谨、清醒、临危不乱的战斗素养。他要求:要本着“先救伤者,再救死者和先救重伤员,再救轻伤员”的原则,迅速实施营救。只要是有一丝生命迹象的乘客,一个也不要放过!
张元祥带领消防官兵面对受损车厢可能再次发生倾覆、翻滚的危险,毫不畏惧,英勇顽强,与时间和死神展开争夺战,利用各种专业救援工具为受伤被困的乘客打开一条条生命通道,争分夺秒,全力营救被困伤员。
张元祥和战友们全身心地投入,救出了一名又一名被困受伤乘客,已经精疲力尽。这时,车厢里又传出了微弱的呼救声。在这紧要关头,张元祥看着已经疲惫不堪、累倒在地的消防官兵,毅然把手一挥,大喊一声“跟我上!”带领3名战士一头扎进了车厢。一名面色苍白嘴里流血的中年妇女,被困在扭曲变形的车厢两层夹板中,呼吸微弱,意识不清。张元祥一边大声地与其交谈,使其保持意识清醒,一边命令救援人员用液压撑顶器和液压扩张器将夹板撑开,用铁铤将茶几和床铺撬开,成功地将这名乘客救出。据现场的医护人员讲,如果再晚救出来几分钟或睡过去,这名妇女将有生命危险!
在其它专业救援力量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挽救被困乘客的生命,作为总指挥的他,虽已47岁,但仍然和20岁上下的官兵并肩战斗,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奋力救援。从接到救援命令,一直到救援结束,10多个小时他一直战斗在救援的最前线,充分发挥了抢险救援“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在救援最紧张的时刻,担架缺乏影响了救援速度。为确保救出的伤员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送往医院救治,张元祥命令救援突击队官兵创造性地利用卧铺车厢里的被褥和铺板作为临时担架将受伤乘客抬出。
消防官兵将路基北侧的重伤员救出后,需要翻越10多米高、70°陡坡的铁路路基,把他们护送到路基南侧的救护车上。运送重伤员的行动异常艰辛!为了保持担架平衡,减轻伤员痛苦,张元祥命令:要保证伤员不要受到二次伤害,必须将担架处于水平状态。上坡时,在前面抬担架的消防官兵只能趴在陡坡上,慢慢向上爬动;在后面抬担架的消防官兵则双手举过头顶,将担架高高擎起,在其他消防官兵的“护航”下艰难地向上爬。下坡时,在前面抬担架的消防官兵双手举过头顶,将担架高高擎起;在后面抬担架的消防官兵则坐在陡坡上,慢慢向下滑动……虽然往返一趟只有短短的300多米,但运送一次伤员,张元祥和消防官兵都要流一身汗,累得筋疲力尽。等把重伤员全部安全转移到救护车上,张元祥和其他担任护送任务的消防官兵累得瘫倒在地。因车厢严重变形,出口被堵塞,张元祥命令消防官兵们砸碎车窗玻璃,从窗口把受伤乘客“吊”出。为避免下落的碎玻璃再次伤到被困乘客,他要求消防官兵在砸车窗玻璃时,撑起床单护住伤员,不让一块玻璃扎到伤者身上。
7时30分,在其它救援力量到达之前,张元祥带领消防官兵经过2个小时的战斗,已成功救出147名被困的受伤乘客,清理出22具尸体,并协助铁路部门迅速清理了损坏车厢,为胶济铁路比原计划提前5个多小时恢复通车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此,淄博支队和张元祥同志分别被公安部各记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