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六成企业最缺熟练技术工 人工成本走高企业负担重

2016-05-26 09:01: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技术岗位 缺工 企业用工 企业工资 企业招工
[提要]东营市统计局社会科技统计科在调研时间内,对全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四个主要用工行业的2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行业重点调查了五个企业。一番调查下来,调查人员发现制造业总人数16926人,同比减少489人;建筑业4198人,同比增加74人;批发和零售业2608人,同比减少16人;住宿和餐饮业7795人,同比增加1788人。

  大众网东营5月26日讯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创业、就业政策。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给全市就业造成较大压力。另外,受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化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市用工需求呈现不旺的态势。  

    劳动用工的基本情况

  针对当前用工形势,统计局对全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四个主要用工行业的2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行业重点调查了五个企业。调查显示,一季度末,调查企业职工总人数为31527人,同比增加1357人,其中:制造业16926人,同比减少489人;建筑业4198人,同比增加74人;批发和零售业2608人,同比减少16人;住宿和餐饮业7795人,同比增加1788人。从人员减少的情况看,有季节性停工、安检环评等政策因素导致的暂时性停工、歇业,有企业效益持续低迷,实行减员增效的因素,有劳动力“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供”“需”错位,也有企业提供的报酬与劳动力期望收入存在差距的收入错位因素。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全市正处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内生动力正在形成,促进创业、就业的各项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全市就业总体处于平稳状态,社会稳定。

  企业用工面临的问题

   随着东营市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短时间内对用工急剧增长的需求态势与人员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调查显示“熟练工难招、员工流动大、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是企业反映最多、最头疼的三大问题。 

  (一)熟练工难“求”,企业熟练工短缺现象将长期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企业表示目前缺熟练工,其中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缺工情况相对突出,“生产岗位”依然是缺工最严重的岗位,其次是“技术岗位”。以河口区北玻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制作玻璃门窗为主,由于在本地属于新生行业,招收的工人多数需要实习半年以上才能成为熟练工,不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培训周期长,部分人员易流失,这些已经成为束缚企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二)员工流动大,用工不稳定成企业发展新问题。 据调查,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的同时,却无法有效解决员工流失过大的问题,陷入了“招工不停流失不止”的怪圈。多数企业在谈到人员流失问题时,普遍表示好不容易耗时耗力培训出员工,一不小心就会被其他企业“挖去”,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流失对企业发展更是造成重创,企业为了留住人不得不增加工资福利。调查中有近80%的企业表示在用工中面临留不住的情况。以山东高速绿城房地产公司为例,由于近两年公司在东营的销售业绩下滑,一、二线城市房地产行情好转,造成部分业务骨干流向一、二线城市,仅近期名牌销售人员就出走了4人。

  (三)人工成本持续升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调查显示: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中,人工成本增加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等行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情况较为突出。从2015年调查企业增资情况看,有65%的企业本年没有增加工资,有10%的企业工资上涨5%以下,有25%的企业工资上涨在5%至10%间,涨工资的企业,多数感到有压力。

  劳动用工的因素分析

  当前,应当看到东营市经济筑底尚未牢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很多,隐形失业、季节性失业、不充分就业等依然存在,从宏观、微观上看,东营市尚存在以下劳动用工不利因素:

  (一)从经济发展看:效益下滑,导致用工需求减少。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从全国来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为140-160万人。目前,我市经济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用工整体需求下降。以胜利油田上市公司为例,近年来,由于油价出现断崖式下降,胜利油田上市公司效益下滑严重,2015年总收入同比增长为-45.4%,2016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38.7%,经济效益下滑的同时,油田也不断扎紧成本增长的口子,对四个生产成本较高的油区块停产,减少劳动用工,据统计2016年一季度末,仅胜利油田上市公司人员就同比减少14.5%。

  地方工业方面:一季度,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实现利润总额183.6亿元,同比下降2.7%,地方主营业务收入2620.19亿元,同比增长2.9%,全市地方规上工业企业九大主要行业中,有三大行业增加值为负增长,有五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有五大类行业利税出现负增长,有五大类行业利润呈现负增长。同时,地方工业还受到环评、安评、工业园区规划布局等政策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待检、重新安置状态,一季度,全市就有116家规上工业企业停过产。受上述因素影响,劳动用工出现不充分就业、临时性失业状况,据统计,一季度,地方规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降低3%,全市地方规上工业企业九大主要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减少,减少最多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类行业。

   (二)从劳动用工“供”与“需”上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劳动力供给侧看,我市产业工人大多是本地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单一,以体力劳动为主,且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存在较大难度,虽然我市不断通过技校、职业院校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训,不断在人才供给端寻求突破,但进展缓慢。

  从企业端看,近年来,我市规上工业科技投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长,目前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5%,标志着我市创新能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石化、轮胎、石油机械、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生产设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准,全市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整体数量的需求正在下降。

  从一季度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数据看,60%的企业最缺技术工人;25%的企业最缺经营管理人员;10%的企业最缺科研人员;5%的企业各种人员都不缺(图一)。从企业招工难的原因看,有5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少;30%的企业认为“招工难”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 ;15%的企业认为 “招工难”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总体上求职者人数减少(图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4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现象不存在,有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问题更加严重,有3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情况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有15%的企业认为“招工难”问题有所缓解(图三)。

  

  

  

  

  

  

  

  (三)从收入上看: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就业者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对接。当前,随着物价水平、生活成本等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劳动者预期收入值提高,预期工作职位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薪酬标准受经营状况、经营前景、政府政策、企业人员内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用工方向更注重向车间、基层倾斜,工资支付水准往往低于企业的经营实际,由此劳动用工供需双方在支付报酬方面很难融洽对接。从调查企业看,50%的企业对普通技工(或销售人员、普通服务人员)有需求。以宝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垦利县开发区内,由于位置较偏,待遇不高,招聘车间工人主要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招收职业院校类技术工人存在难度。从企业用工调查情况看,劳动者对劳动报酬的期望值为3500-4500元/人.月,而多数中小企业提供的报酬为2500-3500元/人.月。

  构建和谐用工状况的建议

  (一)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要把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第三,要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拓展就业空间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二)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加快城镇化发展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增加就业容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2015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5.52%,对于我市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创业是就业之源,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政策,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加强引导。做好以下工作: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创业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遇。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青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