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都说了些什么?】构建平衡发展格局

2017-02-25 10:14:00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李怀苹

  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平衡发展格局。这是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

  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穿着“全面”的总要求,体现着“协调”的新特点。未来五年,我市将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构建平衡发展格局,坚持优化提升发展布局、统筹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优化提升发展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由于资源禀赋、人员结构、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市各区域发展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如何在厘清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让各区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

  申长友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按照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释放发展活力、有利于推动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大促强扶弱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发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发展高端制造,打造全市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南部,推动广饶发展强县优势,加快转调步伐,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部,支持利津跨越赶超,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有机化工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北部,统筹海陆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中部,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同样,不谋一域者也不足以谋全局,这充分体现了发挥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间联动的协调发展思路。”王敬之代表在谈到对报告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论述的理解时这样向记者谈到。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如何发展,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聚集产业和人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表们认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按照“生态家园,区域中心”的定位,我市将推进以产立城、以水兴城、以绿靓城、以文塑城,加强大城市试点工作,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宜居度,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优化城市布局,推进东城、西城、垦利组团发展,建设南部生态新城,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城市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推进城市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实施森林湿地公园、城市绿道、生态廊道工程,打造河海相连、水系环绕、湿地相间、绿茵棋布的优美环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深入推进拆违治乱专项行动。深化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聚集。通过努力,把中心城做优做美。

  申长友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以乡土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以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为形,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我们的家园望得见蓝天、看得见碧水、留得住乡愁,建设得更有内涵、更有品位、更有气质。”这段讲话,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小康。”作为一名农村代表,周金龙代表认为,城乡协调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统筹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坚持产城融合,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支撑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县、镇创建,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现代化小城市,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承载能力强的区域重镇,打造一批功能集成完善、创新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抓好黄河南展区改造建设,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还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老百姓口袋富了,紧接着要解决‘脑袋不富’的问题。”赵宝杰代表说,报告中提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市”,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向往文明、崇尚文明、践行文明成为每个市民的追求,让创造文明、积聚文明、传递文明成为东营发展的印迹。获得“全国文明家庭”殊荣的魏希英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好家训、好家风、好家教,引导群众多做善事,多行义举,用良好的家风引领社会风气持续转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东营文化资源,实施吕剧振兴工程,扩大孙子文化影响力。实施精品工程,开展主旋律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出一批“东营创意”和“东营设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壮大文化用品生产制造、影视服务、文化演艺等产业,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培植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油地军校团结共建是东营发展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未来五年,我市将高举团结发展的旗帜,整合区域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油地军校合作向深向实发展。油地要真诚务实合作,共谋改革发展大计,共兴惠民利民之举,共建幸福美好家园。深化与中国石油大学的合作,提升协同共建水平,增强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支持驻地部队改革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市。

  河口区代表团代表们说,报告字里行间渗透着市委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的决心,河口将按照“油地军港”共建共享、一体发展的思路,以油田“三供一业”移交为契机,研究好政策、借好力,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目标就是方向,梦想就在前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需要始终不渝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平衡发展格局,为谱写东营新篇章提供坚强的动力和支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