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境内的黄河|古代,面对决溢灾害是怎么处理的?

2020-07-15 14:18:52 来源: 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作者: 闫雯雯

  近日,黄河大流量洪水过境东营,黄河滩区、防洪工程将面临严峻考验。7月3日上午,利津水文站实测流量由早晨6时的453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4460立方米每秒,标志着黄河此次汛前调度的洪水最大水头已平稳入海,流量峰值为24年来之最。

/

  根石探摸、测量水位、

  坝面巡查、火眼金睛、

  耐得住寂寞……

  一代代黄河人默默无闻地守在大堤上。

  那么在古代,

  人们面对决溢灾害是怎么处理的呢?

  历史上防洪工程简陋

  水患尤为严重

  黄河来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至10月来水量占年总水量的60%左右,形成伏秋大汛,加之河口泥沙淤积,泄水不畅,极易出槽漫溢。河口位置与全河相比,处在高纬度地区,封河早,开河晚,尾闾河道浅窄,冰凌易卡塞阻水,造成凌汛漫溢。东营地处黄河尾闾,历史上防洪工程简陋,水患尤为严重。据旧《利津县志》记载,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27年间即有11个年份在姜家庄、扈家滩、大田家、杨沟崖、阎家庄、张窝庄、孟家庄、韩家垣、辛庄、十六户、永阜、陈家庄、南岭庄、北岭庄、盐窝、北关、西滩等17处决口成灾。至1938年,东营市辖区有23个年份决溢70处,口门达80个,其中,1883到1911年的28年间,有15个年份决口51处,1912到1938年的27年间,有8个年份决口19处。韩家垣、北岭、薄家庄、吕家洼、纪冯、合龙处等决口,还导致入海流路迁徙改道。

  上述决口或河口改道,给东营人民乃至沾化、滨县、无棣、博兴、寿光等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再续行水金鉴》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齐河至利津沿黄七县决溢五十三处……利津近海村庄死伤居民甚众,有一家全毙者,有淹死仅存数口者,有房屋倒塌压死者,惨苦情况不堪言状……已救出数千口,唯无安身之处,大半露宿荒郊。”《利津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三日,吕家洼河决。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挟棺而走骸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号哭之声闻数十里。”“民国10年(1921年)7月19日,宫家决口后,利津、滨县、沾化三县淹没5400平方公里,340余村庄受灾,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达六万余人。”“民国18年(1929年)2月2日,利津东岸王家院至常家庄(今垦利区),长约五华里大堤,有6处漫溢决口成灾,淹没70余村,河东一带尽成泽国。”同年2月20日,利津扈家滩大堤漫溢决口,水势浩荡,当年未堵。12月凌汛又至,附近各村尽成泽国,房屋倒塌,人畜冻馁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穴居堤顶者饥寒交迫,惨不忍睹。1937年7月26日,蒲台正觉寺(今东营区麻湾)3.5公里大堤被冲决后,蒲台、利津、博兴、广饶、寿光等五县数百村庄被淹,泛水夺小清河入海,因决口未堵,泛区水灾至黄河改道入淮后方止。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1955年凌汛,因未发现原堤防隐患,薄弱堤段未加固,加之凌洪异常,水位暴涨,利津王庄、五庄堤段在深夜狂风之际,出现漏洞,抢堵无效,溃决成灾,使利津、沾化和滨县计480余村庄受灾,冻淹死者80余人,淹地133万亩,受灾人口26万余人。省、地、县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各级领导亲临查看,调集车船和医务人员抢救安置灾民,分发救济粮款,供给熟食、衣物,安排生产自救,积极筹措堵口复堤。王庄决口历时64天堵复,五庄决口44天内合龙。

  此后40年间,各级党委、政府以确保黄河安澜为宗旨,在加强人力防守的前提下,强化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依靠堤防和人防战胜历年的洪水凌汛,创造出连续40年不决口、不成灾的奇迹,终于改变了黄河多灾多难的局面。

  多年来防洪任务艰巨

  黄河洪水涨发时,民众上堤防御,称为防汛。河工部门按季节划定汛期名称,冬季称凌汛,春季称桃花汛,夏季称伏汛,秋季称秋汛。其中伏汛、秋汛洪水量大,且常常二汛相连,俗称伏秋大汛,为主要防洪汛期。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河道浅窄,容洪能力低,水位偏高,洪水漫滩偎堤机遇多,防洪任务艰巨。

/

  东营段的洪水,由中、上游暴雨汇集而来。洪峰传递时间,自河南花园口至利津水文站约六七天。沿途经自然蒸发,河床渗漏,滩地滞蓄,人为引用等,洪量逐步递减。利津水文站实测记录,自1949至1989年,最大流量1.04万立方米每秒(1958年);最高水位14.71米(1976年),比背河地面高3.10米。清代至民国期间,受技术水平限制,没有明确的防洪指标。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把黄河防洪列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以保证大堤不决口为基本目的,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黄河水位和河道变化情况,规定防洪指标。1949年和1950年,黄河下游以陕县站1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防御目标,保证泺口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不决口。1951年,提高为防陕县站23000立方米每秒洪水。1954年,改为防秦厂站2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1963年,改为艾山下泄洪量12000立方米每秒,下游堤防按13000立方米每秒排洪标准加培。1967年,改为艾山以下按10000立方米每秒做准备。山东黄河河务局每年根据上级所定目标,并据河道冲淤、水位升降等情况,预先推估、公布到达各站的防洪水位。东营段各县,根据预估水位,修筑防洪设施,制定防守方案,连年完成防洪任务,1947年以来伏秋大汛未决口。(记者 闫雯雯 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