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深读|国家战略闪耀“东营元素”

2021-01-29 10:47:07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王俊杰

  一座城市的梦想与追求,一旦融入国家战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机遇。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规划纲要体现了大量东营元素,“十四五”时期这些元素将加快落地,赋予了东营美好的发展前景。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宵衣旰食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朝乾夕惕中写就。一路走来,更深刻感受到东营市领导层和决策者的行之快、思之远、为之实,更切身体会到东营向上发展的力量、速度和魄力。

  “东营将切实担当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责任,抓住机遇搞好系统谋划,加快推进实施重点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大保护与东营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市委书记李宽端如是说。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东营正以时代担当、历史耐心和科学逻辑,蹚出了一条现代化湿地城市改革发展的追梦路!

  立城先立志成事先成思:顶格推动系统谋划,“快”字当头、“深”字发力、“实”字推进,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主动

  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楚。

  2009年、2011年,黄蓝两大战略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为东营发展提供了机遇、注入了活力、打开了空间。

  东营人更加深刻体会到“国家战略”四个字沉甸甸的份量。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无不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这四个字的背后,是国家的选择,发展的趋势,更是一座城市跨越发展的选择。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作为地级市,东营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积极到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直部门对接汇报,在沿黄地级市中是最积极的。

  规划质量决定着工作质量。我市积极开展“1+9”规划体系编制,持续进行修改完善。“1+9”体系中的“1”指《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9”指的是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等9个专项规划。同时,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5+2+2”产业体系等领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

  “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沿黄沿海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我市定位清晰、行动迅速,用主动赢得了主动。

  “东营紧紧抓住了国家战略,必定能乘势而上,再创新辉煌。”“无论是石化产业还是生态湿地,东营都独具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对于下步发展,代表委员们信心十足、干劲十足。

  生态优先绿色打底: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基础性体制性工作为未来发展夯基垒台,打造湿地城市、涵养城市气质,污染治理攻坚、建设美好家园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标注了东营市改革发展新高度。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把得准,目标鼓舞人心。而其中每项任务,都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东营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科学处理湿地与水的关系、湿地与城市的关系、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了从关注要素向关注要素之间关系转变、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从基于技术向基于自然转变。

  “生态是东营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这几年,东营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希泉委员表示,在做好生态保护基础上,建议探索“航空+旅游”新模式,让更多游客了解东营的生态魅力、感受东营的生态文化。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近年来,东营市决策层深刻把握东营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建设城市湿地,优化提升城市风貌,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

  围绕湿地城市建设,东营实施了三大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制订实施《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

  湿地修复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市恢复湿地面积2.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1.36%。

  湿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城市风貌。

  三大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的、生态的、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旨在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提高黄河流域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按照省里的部署,东营组建了工作专班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污染治理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水,绿色之源、生态之源、生命之源。东营展开了系列工程。

  ——治水,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实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活水,以水系构建生态湿地。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仅用7个月完成工程主体建设,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增加了城市空气湿度。

  ——亲水,描绘人水和谐画卷。东营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在东营,湿地不仅沿湖、沿河而建,而且沿路而建。

  ——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蓝色海湾项目,恢复受损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严格管控直排海污染源,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

  与此同时,通过精准化治气,天朗气清成常态;通过效能化治土,确保土壤生态安全;通过规范化治废,打好治废攻坚战。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东营“安居”,每年近600万只鸟类组成无数“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东营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东营的鸟类已由原来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总数量的1%。

  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布局发展,让传统动能迸发新活力、新动能破土萌芽厚积成势,实现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赛道上,东营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下步发展。

  去年,东营威联化学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顺利投产,不仅打破了国内企业对进口的依赖,也为我省地炼行业重整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

  大而强的传统产业项目,已成为东营经济“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韧性。

  集群发展。在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上,东营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推动形成“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科技赋能。东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

  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

  既让“老树发新芽”,又让“新树深扎根”,人才是关键支撑。“当前,有的企业出现‘中端’人才匮乏的情况。建议进一步完善‘中端’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从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增加交通补贴、创业贷款、一次性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李新洲委员表示。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是东营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鲜明缩影。该产业园将带动形成500到10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依托首家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东营正加快实施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等项目,新材料产业逐步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列。

  此外,东营生物医药业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也正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加速“突围”。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稳步实施,一批高端研发平台陆续运营,一批高能级创新型园区蓬勃兴起,支撑带动东营产业结构化不断优化。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工业始终是东营发展的‘压舱石’。”“在东营投资兴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建议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平台+项目+人才’联动的科研管理体系。”对于东营未来发展,代表委员们都充满期待。

  江河奔腾不息,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汗水挥洒不止,爬坡艰难处更显豪迈。

  实施国家战略,东营人使命在肩、一往无前。

  一个更加美丽、更具活力的东营,正向我们走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