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建党百年足迹 网络名人山东行·走进东营圆满收官

2021-05-12 21:00:1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于文豪 刘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于文豪 刘畅 东营报道

  5月11日—1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和山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山东行”第三站走进东营采访活动成功举行。为配合好全省活动,东营市同步启动了网络名人东营行活动,共同追寻建党百年足迹,感受东营光辉历程。

  采访过程中,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东营农产品展览会、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进行参观。

  抢抓机遇 国家级稀土研究院开辟点“土”成金之路

  5月11日下午2时,采访团一行停车驻足东营,走进了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科技部、工信部支持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潍柴动力、云贵集团、威孚高科、国瓷材料等八家稀土汽车催化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成立的、国内唯一的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等10位院士和多名行业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以“做大做强中国稀土催化产业、保障汽车产业链安全”为目标,将结合国家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在机动车尾气净化等方面重点布局,构建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新型研发创新体系,解决稀土催化材料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和技术封锁,为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做支撑。

  在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内部,稀土资源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相关宣传随处可见,催化材料表征室内科研人员正在电脑前观测检测数值的变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风团一行实地参观了稀土催化在发动机尾气处理方面的作业原理,以及催化剂的运用原理。“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打造的闭环式产业集群,充分实现了产业结构内循环,促进了东营的高质量发展。”@洪源是参加此次活动的网络达人之一,在参观完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整体布局以及了解完项目建设规划后,洪源被研究院的“一院一园 一链一高地”的布局模式深深吸引。

  大力推进稀土催化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稀土资源全面、高效和平衡利用,推进新能源的利用和环境治理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科学意义,也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作为支撑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正积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推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稀土催化全产业链条,聚集一批链上优质项目,形成产业闭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稀土催化产业园,助力东营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黄河口农品”展览推介好物不断

  5月11日下午4时,采访团一行在结束了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的参观后,第二站来到东营市农产品展览会,现场领略了“黄河口农品”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重点打造以黄河口大米、大闸蟹、莲藕和滩羊为主要代表的黄河口农品金字招牌,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知晓率在国内显著提升,已成为东营市对外形象的亮丽名片。此次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展览会云集了东营市各区县的特色农产品,为前来参观的网络名人送去了一场美食盛宴。

  博主李朵儿在现场品尝农产品时称赞道:“太好吃了!麻湾西瓜不仅皮薄果脆而且香甜可口,当地的黄河口大米也是颗粒饱满、软糯香甜,深得我心。”@城市不麋鹿则表示:“真没想到东营还有这么多独特的农副产品,光在圣女果那个展区我都待了老半天。”作为一名文旅、美食达人,寻找健康、绿色的食品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记者了解到,东营市现已制定黄河口水稻、莲藕、滩羊等农业地方标准6个,省级、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5个,省级示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653个,已全面构建起了以“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农产品母子品牌矩阵,并以“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为引领,进一步扩大了黄河口农品的影响力。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东营市积极搭建各类农业发展平台,垦利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新批复创建5个市级产业园,县级产业园发展到12个,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1个,营业收入超过4亿元,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

  追寻红色足迹 揭秘“红色中华第一本书”前世今生

  5月12日上午,采访团将在东营采风第三站的目光聚焦于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怀揣崇敬肃穆之心,从一本书中追寻红色记忆。

  刘集村的女党员刘雨辉于1926年春节将陈望道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从济南带回村,广泛学习、传播。至此,《共产党宣言》像一颗火种点燃了鲁北大地的革命烈火,腥风血雨的时代,刘集村世世代代全体党员、群众像保护自己眼睛与生命一样保护着这本书。直至1975年,刘集村老党员刘世厚将此书献给了党组织。

  为将这份精神持续传承,2012年,东营市广饶县深入挖掘保存和使用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在大王镇刘集后村建设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共三层,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2020年以来,为纪念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投资2600多万元,实施《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聘请权威专家作为顾问,重新设计布展,提升功能定位,拓展内涵体系,并更名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

  与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纪念馆里几处还原旧貌的鲁北地区民国早期的普通民房,记录着中共刘集支部从诞生到壮大的革命历程。

  屋内,有着鲁北特色的土炕、用来掩护转移的后窗、躲避敌军的地道……生动讲述着革命战争年代,勤劳勇敢的广饶人民如何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保存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所做的不懈努力。讲解员在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内介绍道,屋内所还原的后窗等都是当时刘集共产党人为躲避敌人追击所建设而成的。在这间平房内,还曾连续举办过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学习革命理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刘良才经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讲解《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道理。

  “没想到在鲁北地区还有一个革命渊源如此之深的地方。”网络名人@军武次位面在参观完纪念馆展区后不禁感慨,英雄的刘集人,为了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保存、传播以及党的工作开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吾辈更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据悉,自5月10日开始,采访团一行将深入济南、淄博、东营、潍坊、青岛五个城市进行实地采访,通过多媒体报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山东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为庆祝建党百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