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唐梦琳 孙淑娟 东营报道
“如果我的鲜血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那将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6月2日,广饶县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跟亭在济南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而千里之外,有一位素不相识的病患,对他捐赠的这份“生命的礼物”翘首以盼。
缘起:不合格的“山东大汉” 有着不服输的韧劲
“领导,我也想去献血,加我一个吧!”
“小吴,你这么瘦还是算了吧,咱得要壮的。”
身高170左右,身材干瘦的吴跟亭在周围同事们看来,似乎算不上合格的“山东大汉”。再加上不了解医学常识,单位组织献血时,怕他吃不消,下意识就将吴跟亭排除在外。
而这次“中途失败”的献血经历让吴跟亭印象深刻,心底也升起了一股执念:“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行!”
2016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跟亭从报纸上得知市中心血站急缺o型血,符合条件的他毫不犹豫地独自开车前往市中心献血站。体检、化验、采血......看着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献血袋,吴跟亭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而这首次300ml的献血经历,让他从此也与献血结下不解之缘。
根据献血规定,捐献全血后,最少半年后才能捐献第二次。同年11月,吴跟亭在了解到捐献血小板间隔期短,甚至捐献一次可以抵过2次全血捐献时,忍不住琢磨了起来,这样的话,救人节奏岂不“提速”了吗?从这时起,每月“雷打不动”的定期捐血成了他必做的事。
由于采集血小板需要特殊机器,吴跟亭只能到距离广饶县50公里的市中心献血站捐献,这无疑会占用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请假、和同事换班调休,时间和距离从来没有成为他奉献爱心的阻力。
一次容易,十次难。5年来,他不间断的无偿献血53次,累计献血量达23000毫升,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感受的社会的温暖。
缘聚:福建山东跨省营救 千里奔赴的“生命接力赛”
“吴先生您好,您之前做的造血干细胞采样与一名患者基本吻合。”5月6日,彼时正在福建省参加远洋培训,计划成为一名海员的吴跟亭,却接到山东省红十字会高分辨检测通知。吴跟亭惊奇之余,就是兴奋,没想到这上万甚至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竟被自己“中签”,他果断干脆地答应下来,一场相隔千里的“生命接力赛”拉开了帷幕。
早在2018年,吴跟亭就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为挽救他人生命做好准备。鉴于病人病情紧迫,又考虑到吴跟亭后续将进行远洋工作,时间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省会建议作为特殊情况加急办理,吴跟亭欣然答应。
拿到高分辨结果证明的一瞬间,吴跟亭也在感慨命运的神奇,两人配型吻合程度高达10个点。“当时我不敢相信,因为非血缘关系中,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这得是多大的缘分啊。”吴跟亭深深牵挂着这位远方的亲人,6月2日,他正式赴济南捐献。
一名成人的血量约为4到6升,按照吴跟亭的身体条件,他的血液必须在自己的身体和血细胞分离机间完成2.5个循环,才能分离出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这意味着,他必须躺在病床上,整整4个小时不能抬手。
病床上,耳边血细胞分离机滴滴作响,他的血液从手臂插着的针管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筛出造血干细胞后,余血又顺着另一根导管,输送回他的体内。吴跟亭认为用自己4个小时的煎熬就能换来患者的新生,这是非常值得的事。
而早在5天前,吴跟亭就从福建赶赴济南,住进了千佛山医院,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动员剂。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半点犹豫和迟疑。
据广饶县红十字会业务科主任邢文星介绍,平时人体血液里只有十万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则达1%。打动员剂的目的是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全身的血液中,为分离造血干细胞作铺垫。
“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到两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我感觉几乎没有不适。”吴跟亭说道,他想通过自己实践来告诉大家,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