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编者按 当前,全年时间已过半,全市上下正鼓足干劲围绕既定目标任务,以“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改革攻坚”为抓手,持续稳步推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在全市进一步营造改革创新、实干突破、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东营日报从即日起连续推出东营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全面盘点“东营之变”的内涵、逻辑及路径。
又是一个黄河口的七月。
这是一个万物生长、激情燃烧的季节,更是一个击鼓催征马蹄疾、奋楫当先勇向前的时令。
不知不觉间,山东东营——这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正展现出更充沛的活力:
——2017年至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由324.65亿元增长到489.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3%提高到17.7%,“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1.09%。
——全市炼化产业占比由2018年的34.3%下降到2020年的27.6%,高端化工占石化产业比重三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今年1月,在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第八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峰会暨2020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布仪式上,我市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城市”。
……
今天,当我们用历史的长镜扫描这座城市时,抚今追昔,更加感叹“东营之变”的来之不易。
变革,持久而深入。创新,执着而坚韧。
这几年特别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东营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把改革攻坚作为前进道路上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的最锐利武器,坚定推进“九大改革攻坚”,推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取得了明显成效。
立足大势谋大局
既保持历史定力,又保持改革韧劲,以确定性措施育新机开新局
去年2月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膺“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上个月,我市荣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荣誉来之不易,改革创新添动力。
——在保护区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建立公检法“三位一体”联合执法办案机制。
——突破世界性外来物种治理难题,探索创新互花米草治理“东营模式”。
——强化生态治理科技支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
何延海 摄
面对黄河入海口生态治理这项系统工程,我市强化“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突出生态环境治理”“突出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个突出”,奋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塑造新格局、实现新突破,迫切需要抢抓机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加快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同时,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高端产业等领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得益于高位推动,我市在全省沿黄9市率先出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赢得了工作主动。
改革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挫折转折中中明晰城市发展新方位,是许多城市“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必答题”。
顶格谋划,系统推进。我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市改革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改革办,具体负责改革攻坚的统筹调度、协调推进和督导落实。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我市改革攻坚工作,从攻坚目标、重点任务、组织架构、工作机制、责任分工等方面提出设想安排。
如何解决制约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痛点难点问题,我市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每年举行的重点项目观摩、务虚会、论证会,不断筑牢城市的理念“底座”、标定城市的发展“航道”。
善谋者行远。在东营转折转型、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1+499”的工作思路,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九大改革攻坚”,为各级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抓手。
聚焦关键,聚力突破。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开园,由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联合潍柴动力、威孚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研发加上高端市场,这一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将带动形成6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在全省较早出台《关于提升全市安全生产智能化监管能力的意见》,自主研发的危化品企业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试点企业上线运行。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加快建设。
……
一批重大关键事项的突破,为东营未来发展夯基垒台。
以上率下,层层落实。当前,全市上下正锚定目标,比着干、争着干、抢着干,努力把蓝图变成施工图,把政策措施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
突出重点抓关键
辩证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学会“弹钢琴”又牵牢“牛鼻子”
以重点带动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无数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5月份,我市制定出台了《东营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梳理出6大产业15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实行“一链一策”,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强化“链式思维”、推动“链式发展”、激活“链式效应”,是我市经济领域改革创新的“爆破点”。面对区域竞合新形势,我市把改革创新作为“硬核力量”,着力在集成创新与边界拓展中注入转型新内涵、树立新标杆,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晴天出海,雨天结网”,在市场经济中同样适用。市场总体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正是一个搞技改的好时机。
从去年起,我市连续3年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我市技改领域,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扶持总投资70亿元的120个技改项目,撬动社会投资63.6亿元,16个项目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
与此同时,我市以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去年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23个、智慧工厂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个。
响鼓重锤,聚力攻坚。
我市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制度、科教、财税金融等领域“九大改革攻坚”。这些任务的推进,已产生巨大牵引作用,有力推动了“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改革的着力点。
在以往,因公司主、备用电源分属不同的供电企业,供电设施检修时难以做到无缝切换,令海科新源科技公司头疼不已。了解到该问题后,市发展改革委及时研究制定电源切换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用最快的时间帮企业完成了电源切换,保障了企业检修期间生产需要和用电安全。
这是我市服务企业发展、保障项目建设的典型案例。拼发展、拼项目,最终拼的是制度设计、组织机制,更是境界与担当。去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攻坚年”。我市把重点项目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科学论证研究项目,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下,全力优服务、强保障、促改革,奋力按下项目建设“快捷键”,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我市发展实际来看,正因为市委、市政府辩证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抓好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近年来推动实施了一批多个领域的重点事项,我市才能在改革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创新体制激活力
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是系统变化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
——理顺了市和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财政体制、“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
——组建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市口岸和物流发展中心,调整优化市化转办工作职责,整合设立市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
——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积极搭建人才平台,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积极招引专家团队、高校学生、技能工人等东营所需要的人才。
……
近年来,我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系统观念、改革举措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曾几何时,全市26个单位在基层铺设了16类网格,全市兼职网格员达5万多个,导致出现“一堆网格员,理不清一个小网格”的情况。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我市以改革破难题。
治理科学化,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千军万马”到基层在基层。2018年以来,我市坚持系统观念,把分散的16类网格归为一张,把5万多名网格员并为一支,提升了队伍专业素质。按城乡社区300户1000人的规模,重新划分网格6098个。原本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726项工作整合精简为7大类229项,连同26个部门职能,归入一网;原本分散于各部门、用于网格管理的7000多万元资金,并为一体。
治理专业化,统筹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以社区“小细胞”撬动社会“大治理”,实现“一扇门进出”“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长期以来,调处力量分散薄弱是导致矛盾诉求层层上交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市整合网格、综治、接访、调解“四中心”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创新实践“网格员+矛盾调处中心+基层民警”新模式,合力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调处能力。为全市各级矛盾调处中心配备了83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实战队伍。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和热心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使社区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
治理智能化,科技赋能数字支撑,推动市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让城乡运转更聪明、更智慧。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我市开发建设市域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整合汇聚网格化服务管理、数字化安全监管、应急指挥调度、雪亮工程视频云等1.5亿条数据信息,接入27个重点部门行业监管调度平台,搭建起市域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最强大脑”。“网格”战“疫”,是对东营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事实证明,这张“无形的网”精准高效。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开发区借助信息平台,一天一夜就将辖区88614户居民信息全部摸排完成。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掌握数据、用好数据,才能为指挥调度、随访处置等工作提供支撑。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同志表示,疫情防控中,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通过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工作调度,有效发挥了“神经中枢”作用。各类信息通过网格平台高效整合,有效助力了疫情防控。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9年,山东省着力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吹响了开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市选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促进开发区瘦身强体、回归本位。
建设集装箱场站、发展供应链金融、免费仓储……这些疫情期间东营综合保税区推出的新政策,是管委会副主任李勇的“金点子”。到综保区工作之前,李勇的身份是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保税功能拓展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有了专业人才的“加盟”,综保区的各项业务有了大幅提升。
“改革后,大家的考核等次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奖惩激励等挂钩,危机感、压力感逐渐转变成了动力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名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表示。
改革中,我市着力在“管委会+”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道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基金+专业招商团队”体制,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灵活开发运营机制、激活投融资造血功能,创新开发区市场运营体系。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也激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截至去年10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开发区全部实行“管委会+公司”体制,构建起“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新管理体制。除保留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个从事科研创新的事业单位外,整合归并46个内设机构,设置7个工作部门,机构压减率达到80%。
人的问题是开发区改革的核心。通过实行全员KPI考核和绩效薪酬,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东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公司董事长张向琨表示:“产业园有接近300家企业,服务好这些企业,需要我们彻底转变思维。改革既给了压力,更给了我们动力。”
优化环境促发展
从最急迫的事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方面改起,从制约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环节改起,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民生幸福圈
“不用去大厅交材料,真方便!”近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麦点披萨屋”经营人在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用自助智能审批一体机领取了全市第一张智能审批的营业执照。随着智能审批系统正式上线,我市进入市场主体注册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自助领照的智能化时代。
改革攻坚,让服务力成为竞争力。
——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等突出问题,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无纸化、零见面审批。
——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开发建设“不见面开标”系统,实现交易项目进场登记、场地预约等所有环节线上运行办理。
——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教师资格“政务晓屋”认定方式,方便申请人就近远程视频确认。
……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聚焦群众办事需求和政务营商环境改善,以数字赋能政务服务,以系统化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持续优化政务生态。
打通数据壁垒,实行“网上办”。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平台和基础资源库,打通人社、医保、自然资源、公积金等7个部门自建系统信息壁垒,70个市直部门数据实现了横向互联。
聚焦高频事项,实行“掌上办”。“东营掌上通”移动服务端注册用户突破70万,发布应用超过900项,1.6万个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东营掌上通”查询惠企政策。
紧盯服务需要,实行“一次办”。围绕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深化“一件事”改革,通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推进政务服务从每个部门“一次办好”向“一件事一次办好”转变。
改革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
“这个‘一元餐厅’真不孬,不仅饭好菜好,而且还能在这下棋拉呱,很热闹!”如今,李鹊镇黄东村里70周岁以上老人,每天掏1元钱,就能吃上营养丰富的午餐,赢得了群众满意。
好举措来自好班子。针对村里老人多的情况,黄东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近8万元,建设“一元餐厅”。同时,动员大家参与公益,经常组织活动,暖了百姓心窝。
小病区内看,大病重症出去看,以往转诊带来的麻烦事曾一度困扰着河口区居民。如今,河口区居民不管大病小疾都放心在区内医院治疗,这是河口区实施“转诊一件事”改革后的可喜变化。去年以来,我市着力补短板补漏洞,将医疗服务延伸到诊疗、咨询、随访、健康管理等整个健康链条,减少了群众医疗支出,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
聚焦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创新作为:
——我市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站在群众视角,重塑工作流程。
——我市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社会救助“1345”模式。
——东营区紧盯群众“烦心事”,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取得新成效。
——垦利区开展“社会+”社区矫正,打造充满和谐温暖真情的“心灵驿站”。
——河口区办好“转诊一件事”,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
得益于民生领域改革攻坚的深入实施,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许多堵点难点问题得到进一步破解,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我市实施“才聚东营”行动,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离岸研发机构,有力支撑了企业发展。
对于东营来说,油地校融合是创新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中国石化首批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油地融合,得益于东营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近年来,我市着力深化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合作共享,积极支持胜利油田“四院一中心”整建制搬迁入驻东营高新区,特别是正在建设的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整建制引进胜利油田7个二级院所,吸引科研人员270余人。
目前,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27家,较2018年翻了两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较2017年翻了一番;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瞪羚企业,61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时间的意义,永远都是赋予实干者的。宏伟的事业,总是在宵衣旰食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朝乾夕惕中续写。
改革路上,东营人痴心不改,阔步疾行!
(东营日报记者 王俊杰 通讯员 耿勇滨)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