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1921·东营青年说丨王学芳:用实力让情怀落地

2021-07-29 18:04: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苟金铃 赵菲菲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苟金铃 见习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憨态可掬的人物塑像、惟妙惟肖的生活场景、精美细腻的茶杯茶具……这些形形色色的陶制品均是出自一个小陶坊中,是陶坊的创始人王学芳一点一点捏出来的。

  从河滩边玩泥巴走到艺术学院雕塑系

  王学芳出生在黄河滩边的文化古村垦利区东王村,儿时的王学芳,喜欢赤脚在田间地头,将泥巴捏成各种好玩意儿,摆成一排,开“泥塑作品展”。那些乌黑的泥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油亮的光泽,最后被晒干变成坚硬的泥塑,成为童年时代窗台上的“宝贝”。一次机缘巧合,王学芳在祖屋内意外发现一本残存的小札,封面早已泛黄,且残破不堪,仔细一看,原来是祖辈遗留下来制陶用的,这本烧陶小札,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2005年,王学芳以专业美术生的身份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当走在校园里,看到雕塑系的大棚,高高的梯子架子,各种散落在地上的泥巴,那一刻,我坚定的选择了雕塑系。”王学芳告诉记者。5年的学习生涯,打通了王学芳的雕塑脉络,她开始理解雕塑的在美学上的意义,了解了造型方式。

  上天总是眷顾有天赋且努力的人,泡在闷热的雕塑教室那几年,王学芳创造了成百上千个雕塑作品,其中一件毕业作品获得全国雕塑优秀学生作品,被北京国粹苑展览并永久收藏。

  2010年7月,王学芳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与丈夫王运奎再三商议后,做出了创建陶艺工作室的决定,奎缘陶艺工作室便诞生了。同年8月,工作室正式定址济南市郊区,并且有了第一个窑炉。

  当梦想照进现实 奋斗就是那道光

  成立工作室以后,王学芳夫妻二人分工明确,王学芳一心一意外出学习陶瓷制作与烧制工艺,丈夫负责跑市场,开发新产品。两个月后,经过丈夫的无数次奔波,终于迎来了工作室的第一个订单。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委托他们复制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座西汉乐舞彩陶杂技俑。

  “我们激动坏了,刚开始就能接这样的‘活儿’,我们觉得太意外了。”王学芳说。这笔订单给了王学芳夫妇无比的信心,他们克服了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前后一共对此文物进行了300多套的仿制(与彩绘),终于如期交货。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生意”,王学芳夫妇带动了6个岗位就业,不但积累了工作经验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与大多数的创业者一样,创业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成立工作室第二年,因为一个订单延误了工期,一次性投入的七八万元,全都打了水漂。“当时做样品的时候,是用小窑烧的,后来生产的改用了大窑,再加上用的釉出了点问题,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耽误了交货日期,那批货至今躺在我们仓库里,也算是给我们个警醒吧。”王学芳笑着说。

  这次事件对于顶着强压刚刚起步的两人,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所幸两人生性倔强,愣是攒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同心协力互相鼓励一路死撑苦熬,硬抗了下来。

  做时代记忆的讲述者

  2011年,济南金大友4s总店通过网络媒介找到王学芳,希望她能为汽车4s店做一场暖场活动,就是这场暖场活动,开拓了奎缘陶艺工作室的新业务—陶艺培训活动。

  陶艺培训成功吸引了很多慕名前来学习的陶瓷爱好者,年龄段从十几岁到六十多岁,王学芳把自己多年所学有关陶艺“秘诀”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这种真诚,使得王学芳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无形中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2016年,奎缘文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7年,王学芳回到东王村,与东王村书记王大江一起创办了属于东王村的“东王陶艺”。2017年3月份,夫妇二人代表东王村赶赴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山东省文化观光商品(东京)展示会,为期两天的中日文化交流令二人获益匪浅。这次交流会不只让他们的作品走出了国门,更把优秀古老而精深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除了匠人独有的心态,多年来王学芳也一直践行着用“实力让情怀落地”的人生信条。“我将来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咱们东王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上,希望可以将陶瓷带进校园,让孩子们真正了解我们本土的文化,更多的影响下一代人,将文化传承下去。”王学芳告诉记者。

  十几年的成长,从小小的一间工作室到成立文化公司,再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芳始终以秉持最初的那份对陶瓷的热爱,不断学习和进步,坚定地走的更高。“我想做更多乡土气息的作品,将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保留下来,记录下在我们这个年纪对陶瓷情感的认知,这也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王学芳说。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