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东营人|杜金华:胸中百业兴衰史,潜心史志著春秋

2022-02-07 19:04: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薪源

  编者按:近日,2022年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暨2022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杜金华获评“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唐梦琳 王薪源 东营报道

  “苦其心志,构文明进步之阶梯;劳其筋骨,攀历史文化之高峰。胸中百业兴衰史,笔底千秋风烟动。东营史志人,乐在奉献,勇于攀登!”这是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的《攀登之歌》,也是杜金华的真实写照。

  14年潜心修史,笔耕不辍,他的笔下有油田大会战时期的斗志昂扬,也有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记录了东营百年来翻天覆地的蝶变腾飞史。

  一纸调令 与史志结缘

  2008年12月,一直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杜金华接到了一纸调令,任职史志办公室主任。

  “临近年末,工作不熟悉、同事不了解,当时的心情确实是很茫然。”杜金华回忆说,史志办成立晚、人员少、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大家眼里那就是“清水衙门”,干的也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怀着忐忑地心情,杜金华迅速调整状态,向老同事、老领导请教,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大家踊跃建言,理思路谋发展。并用最短的时间粗读近两年的有关会议资料,翻阅建市以来史志工作的各类成果,对史志工作也逐渐由茫然变得从容、熟捻,记录挖掘好东营历史,讲好城市故事成为了杜金华的使命与责任。

  “史志办人手不多,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结合,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是毫不逊色的。”杜金华向记者介绍,整个团队年龄最大相差三十岁,工作阅历最大相差40年,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在短短十几天内跑遍延黄八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的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征集志书385种共计1000余册,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撰写出了《东营市志》、《东营图志》、《追梦足迹》、《黄河口老照片》、《黄河口老民谣》等20多部出版书籍,形成“黄河口老字号”系列地情丛书,充分挖掘展示黄河口文化,擦亮东营名片。

  塑品牌 黄河方志馆建设成为全国标杆

  驱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南二路上,于东三路交叉路口便能看到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的宏伟外观,中国传统礼器——鼎的造型。拾级而上,其质朴恢弘兼具沉重厚实的底蕴气息扑面而来。整个展馆以“大河奔流”为统领,分为“中华母亲河”和“魅力黄河口”两大板块、8个展厅。展陈以“志说东营”、“志说黄河”的形式,通过实物、场景再现、沙盘等讲述东营故事。通过场馆提供的各种交互手段和数字化技术,游客们可以尽情地感受黄河的沧桑迭变,探寻东营的历史变迁。

  用一馆读懂黄河前世,一展看懂东营今生。2015年,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2家国家分馆。但谁知道,荣誉背后隐藏的艰辛呢?

  2000年开始,东营市计划建设历史博物馆。但苦于文物资料不足,史料资料也不够充分,杜金华在熟悉史志工作后,主动请缨,开拓思路,提出以“志书”形式建设展馆,既做“文物的殿堂”、“历史的影院”、又做“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可以用科技化手段,再现黄河流域的历史人文特色,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原本市委计划将东营市图书馆的4楼作为展馆选址,总面积4000平左右。但建设黄河方志馆的建议一经提出,市委领导大力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杜金华说,市委协调解决了2万多平方米的馆舍,并拿出1.3亿元经费进行装修布展,东营市史志办也破格提升为正县级,编制增加到17人,加挂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暨东营市方志馆的牌子,成为全国方志馆建设的标杆。

  自2018年开馆以来,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各类政府考察、招商引资等重要团体1323批次,与长江文明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民族博物馆同打造“一源三江”文化品牌,助力地区旅游发展、文化交流和营商环境提升,先后创建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东营市文化名片、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方志馆样板。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文化就是越钻研越有趣,我们还是得努力挖掘东营黄河文化,让东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杜金华说。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