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营人|朱元昱:听党话跟党走 发挥余热干到老

2022-04-16 09:06: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瑞丰

  朱元昱是桩西“五老”宣讲团的团长,1970年参加工作,从事钻井工作20余年,先后参加了滨南、义和、孤东、桩西等石油会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退休后,他带头参与暑期关爱青少年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到学校、企业、社区宣讲党史、油田史30余场次,曾获得胜利油田第四届“感动胜利”人物、中石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本色。

老党员朱元昱正在作党史学习教育巡回宣讲。通讯员 李兵 报道

  芳华无悔

  到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1953年,朱元昱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75年,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感召下,他积极响应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支援国家建设”号召,坐着解放牌汽车,在一路颠簸中,在沿途飞驰而过的荒凉景象中,来到了目的地——“九二三厂”河口指挥部。

  初到油田,他被分配到了32172钻井队。在这里,又脏又累的工作环境和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曾一度动摇了他的思想。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给他讲铁人故事,讲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石油精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春风化雨,及时纠正了他的错误想法,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工作中,他不懂就问,吃苦耐劳,业务水平提升很快。作为柴油机工,曾创下日进尺2000米的好成绩,先后参加过滨南、义和、孤东、桩西会战,打了多少口油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在对待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只要开钻他就24小时盯在井场,用责任担当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赶上设备保养、安检、资质认证的时候,为保证设备滴水不漏、不松不动,有时他甚至接连几天不脱工衣,只为确保设备完好率达到百分之百。工作中,他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经验,用先外后里、先易后难的方式,通过“看、听、摸、嗅”对设备进行诊断,对排除设备故障起到了积极作用。1994年,经过组织的考察批准,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不怕辛苦

  为油田增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英雄,谁好汉,孤东会战比比看”“不怕苦,不怕难,石油产量捷报传”……如今,再提起这些当年会战时的口号,朱元昱依旧说得铿锵有力。

  “那时候我们的条件很艰苦啊,没有菜吃,就只能吃咸菜。住的也是草棚子,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没有水喝的时候,我们就喝大野地里水沟里的水,跟现在的条件那简直是没法比。”朱元昱说。回想起在河口3号地生产井场,一场大雨令他记忆犹新。他说:“那天的雨特别大,风也很大,房顶都被掀了,宿舍、井里全都是水。但是生产不能停,一停下损失更大。怎么办?我们只能穿着水鞋,在泥泞的井场坚持生产,大伙都抱着‘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和意志,确保了井场安全,保障了石油生产。”

  1984年,胜利油田和美国远东帕克公司合作打定向井,朱元昱被安排参加。定向井工艺难、成本高,对于参加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外事纪律有着很高要求。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朱元昱参加了三个月的英语培训,他坚持努力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日常工作用语,通过连说带比划,基本解决了日常的沟通问题。“在这期间,我认真学习相关技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通过4年的合作,我们学到了打定向井的技术,为我国的定向井工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忘初心

  热心社区公益和宣讲教育

  1997年,因年龄原因,他被安排到后勤岗位上工作,从此与社区工作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从社区物业管理岗位上退休后,他依然坚持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到现在还经常有人找我呢,对于大家伙儿的求助,能干的我保证干好,做到绝不过夜。”有一次,邻居找到朱元昱,想让他帮忙看看自己家的下水道。到居民家里以后,了解到原来是洗手间的梳子掉到厕所里卡住了,见此情景他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把手伸到下水道里去摸,很快就把卡住的梳子捞了出来。在疫情防控中,他积极参与宣传,在社区中提着小喇叭巡逻。对在居家隔离的居民,他还会帮着送菜送饭,他说:“居民高兴,我就高兴,只要大家有需求,我就上,大家有困难会想到我,给我打电话,我感觉这样很充实。”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他发挥个人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宣讲能力强的特长,积极参加油地联学共建活动,多次到学校、企业、社区宣讲党史、油田史,受教育党员群众、青年员工和青少年学生达3000余人次。“我就是想把自己艰苦的创业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年轻人知道东营今天的高楼大厦与我们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我的讲座大家听得也是聚精会神,好几次都被下面的掌声打断了。”

  他说,宣讲党史是一份光荣的使命,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一生的选择和追求,今后将继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深入基层开展新时期胜利精神、石油石化传统宣讲活动,筑牢石油“根与魂”,以实际行动践行“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到老”的人生信条。(记者 张佳松)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