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正值“壮年”的东营,日新月异。这方热土上,才涌八方,气泽南北。
4月15日,东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前,邀请徐春明院士作了“双碳背景下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的专题辅导报告;举行了人才合作单位和人才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一个个时代之问、使命之问,一项项前沿理论、科技动向,深刻表明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目标既需要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迭代升级,更需要发展理念、人才理念的不断革新、深度创新。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时代东营人才工作目标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一龙头、四高地、五片区” 人才发展格局,着力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持续提升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如何在勇担重大国家战略使命、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中展现更大作为,如何在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亮眼答卷?在东营,来自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的“承诺”让人振奋。
全局性改革体制机制 为人才“放活一池春水”
改革始终是东营人才工作的根与魂。
东营市聚焦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人才支撑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人才新政“40条”,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进一步“放权松绑”。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加快建立以信支持重点引才企业自主引进领军人才、以任为基础的人才机制,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障碍藩篱。
——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聚焦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彻底破除“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能力、薪酬、贡献度等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灵活管理使用人才。推动企业、高校人才双向挂职、双向流动,用足用好市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加快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国际化视野聚英才 开辟全方位引智“快车道”
谁掌握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
在人才工作会上,东营市明确提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聚焦三大方向,加快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
——聚焦“关键少数”,积极对接引进顶尖人才。面向全球招引顶尖人才,带动引进高素质人才团队,推动大项目、大平台落地东营,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引爆点。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加快引进顶尖科学家,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
——聚焦“高精尖缺”,持续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谋划布局一批“人才飞地”,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聘任一批“梦想东营合伙人”。力争“十四五”末,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较“十三五”末要实现翻番。
——聚焦“源头活水”,加速集聚各类青年人才。启动实施“智力回归”工程,吸引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发挥市内高校、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本土高校毕业生留存率。
聚焦油地融合区域优势 做大人才集聚“蓄水池”
东营,因油而兴,因业而盛,因变而强。
当前,阔步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东营,正步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油地校企人才融合工程,加快油地校人才政策体系一体化,开展油地校干部交流挂职,联合举办油地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加快构建互促互融的人才发展格局。
——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就是人才主场。东营市紧扣人才“金钥匙”,大抓平台、抓大平台,聚焦资源整合,加快组建东营人才发展集团,打造协同式、高能级的人才发展平台,不断提升人才集聚能级,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部署实施“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建设国家重质油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与知名高校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市、县区共建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承接原始创新的高能级平台。
涵养“近悦远来”生态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东营对人才的关爱,不仅渗透在服务理念,更流淌在发展环境中。从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到着力完善人才生活、安居、健康、金融等综合服务配套,东营将不断满足以人才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多元化需求。
——做好创业保障让人才“心有所归”。深化创新创业“一件事”改革,“线上+线下”推进市县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深化金融全链式服务,以“财政直补+银行授信贷款+基金投资”全方位金融扶持机制。
——留住人才,更要让人才安居无忧。市委人才会议上,东营市明确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制定人才住房建设计划,建立租售并举的人才住房多元化供给体系,力争年内实现全市可入住人才公寓4000套以上,全方位服务人才安居需求。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今天,活力无限的东营,已然涵养出养料充足的发展土壤。让我们相约黄河口,期待天下英才心怀梦想,踏浪而至,耕种未来……(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刘业仕 报道)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