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有”模式 打造科普亮点 ——东营市社科联科普工作创新案例

2022-12-24 15:21:00 来源:  作者: 陈亚琼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亚琼 通讯员 张和森 张璐 东营报道

  东营市社科联坚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自主扛牢“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创新实践“有项目支撑、有平台依托、有人才参与”“三有”科普新模式,全市社科宣传普及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深化项目创新提升,打造社科普及工作新路径。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东营市社科联坚持把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作为社科普及工作的着力点,增强品牌思维,着力抓好面上的规划设计、点上的活动示范,抓好项目活动落实落地,倾力塑造社科普及工作新亮点。持续开展“东营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直播活动”。利用“东营社科”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直播活动,全力打造“沉浸式”社科普及新模式,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社科普及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直播12场次,在线受众累计300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类基地建的“高大上”、看的“没几人”的尴尬局面。打造“社科热点专家谈”科普宣讲品牌。定期组织社科专家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阐释解读社科热点,在“东营社科”全媒体传播体系专栏推送,真正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提高社会大众人文素养。年内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阐释,邀请来自市委党校、胜利油田党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大家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热点话题,分15期在“东营社科”全媒体传播体系专栏推送。

  拓展平台创新提升,挖掘社科普及工作新阵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东营市社科联坚持创新思维,在持续发挥普及教育基地、基层宣讲站等传统科普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不断深化全媒体意识,加快构建“云科普”体系,正在形成社科普及工作新优势。充分利用《黄河口社会科学》期刊载体作用,提升数字化水平,每期编印完成后及时上传官方网站,传达党委政府声音,宣传东营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凝聚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正能量”;通过“东营社科”官方网站,及时发布社科工作最新动态,让党员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各项社科工作进展情况,传播社科成果“好声音”;利用“东营社科”微信公众号,推出“每日社科”特色栏目,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掌中读、手中看。新开通“东营社科”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敢于直面挑战,善于扩大阵地,打造分享交流社会科学知识的“新平台”,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应用的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东营社科”在各新媒体平台“社科”关键词检索排名均列第一位。如今,“东营社科”全媒体传播体系已逐渐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每天期待的“营养餐”,“东营社科”正在用人民群众看得懂、喜欢听的语言,牢牢掌握话语权,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整合人才创新提升,汇聚社科普及工作新动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用好用活各类社科人才,是创新提升社科普及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东营市社科联按照“政治引领、本地特色、社科特点、社联优长、精准精致”的要求,全面落实《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条例》,充分整合社会科学各类人才资源,凝聚合力,探索实施“1+N”宣讲工作模式。“1”即是组建全市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宣讲团,精选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58名专家作为第一批宣讲团成员,鼓励他们走出书斋进行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N”即是打造“杨庙社区”“安泰社区”等多处基层宣讲站,推行基层宣讲站群众点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更好地面向基层、贴近生活、服务群众开展宣讲,促进和带动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高水平开展。依托“1+N”宣讲工作模式,组织开展“牢记嘱托、奋力前进”——社科专家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围绕“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等主题陆续到市直部门单位、各县区、高校、企业和社区开展宣讲活动百余场,深入实施创新理论传播、惠民政策解读、主流价值弘扬、优秀文化涵育、文明新风倡树等,为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贡献力量。

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