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在当下应如何转型之思

2023-06-13 18:06: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凯强

  一个月前,一位50岁上下的长者找到我,想学习竹笛,在攀谈中,我了解到他是福建人,因儿时在当地文化馆接受过竖笛培训,从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艺术爱好。至此我已经接触了6位来自全国各地因与文化馆的“结缘”而被打上艺术烙印的人。

  文化馆,是一个既可以让你滔滔不绝介绍,又可以让你哑口无言,不明所以的名词。她是一个机构,她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充满了复杂与曲折。

  清末在政府倡导“开启民智、改良风俗”背景下,设立以宣讲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说等内容的宣讲所,可谓现代文化馆的发展源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将民众教育馆、通俗教育馆改造为人民文化馆。到1952年文化部接收人民文化馆并将其改造为文化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其中第十四条所界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共16种,文化馆是其中之一。所以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和中国特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

  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是没有文化馆的,文化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化馆事业是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馆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今天可以概括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实施群众文艺辅导与培训;指导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群众文化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文化服务。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内容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文化需求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文化馆的发展带来挑战。

  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源动力不足。文艺创作可谓文化馆的灵魂。优秀文艺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振,进而增强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创作过程中的诸多元素都会被传播和铭记。

  从事群众文艺创作是文化馆的职能之一,目前却面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现实问题。

  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的创作要给创作者更多平台,促使其纵向提升;音乐、舞蹈、戏曲等综合艺术需要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人员的横向协同。比如一首歌曲,就涉及作词、作曲、编曲、配器、演唱、录音、导演、录制等多个环节。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因素纷繁庞杂,需要主要责任人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还要尊重文艺创作本身的规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即使创作成功,也会深陷“何赛飞之问”因为资金支持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不能广泛传播。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匮乏。群文理论研究是指导文化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文化馆的学科建设不足,我国绝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馆专业,文化馆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使得文化馆的发展缺乏理论支撑,文化馆的业务骨干也普遍存在对理论研究不重视,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让本身业务繁琐复杂的基层文化馆变得不堪重负,却又无可奈何。

  文化活动创新不足。一老一小逐渐成为文化馆主要服务的群体,同时也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文化馆仿佛成为老年大学和青少年宫的组合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占比在逐渐增加,年轻人忙于工作、家庭,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馆所建构的“文化空间”缺少时尚元素,组织的演出、展览、培训等各类活动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除此之外,涉及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的学习、欣赏、认知本身需要一定的坚持和素养。

  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馆该如何转型升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呢?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中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新要求。

  建设现代型文化馆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赋予文化馆的使命,也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提升文化馆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化馆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文化馆职能与时俱进的新形势。具体而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书法、摄影、非遗等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训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培训辅导、从事非遗保护等工作中善于总结,融会贯通,做到一专多能,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全流程了解活动开展,熟知活动策划组织逻辑,提升自身素养。

  从较长的历史角度思考问题,谋定而动,将文艺创作的思维嵌入到日常工作,为文化馆工作注入“灵魂”。

  推动行业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2021年,文旅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心组建了文化馆发展研究院,深入研究文化馆行业理论问题,开展制度设计、案例分析、行业调研,逐步建立文化馆学科体系,推动行业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各级文化馆主管部门要通过设立部门、人员,制定相关政策,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或组织专家报告会等方式鼓励支持高校和社会各界关心文化馆事业的人员开展文化馆理论研究,为文化馆发展建言献策。

  各级文化馆具有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先天优势,作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线业务人员,最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解体制机制的运行,也最能发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文化馆人员应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对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案例材料,为文化馆理论研究积累必要素材。

  为文化活动注入“两创”活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指明方向,创新也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馆可以主导创建年轻人喜爱的个性化“文化空间”。比如借助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立专门的读书角、唱吧、朗读亭等,逐步培育青年对文化空间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氛围。

  文化馆活动要在充分了解年轻人特点、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时尚元素。比如开展形式新颖的小沙龙、读书会、咖啡时间、开心DIY等体验性强的沉浸式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年轻人、走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服务年轻人,发展年轻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近年来,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曾一度冲上行业热搜。文化馆发展要主动适应群众上网、上云的趋势,创新方式方法,整合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区块链”思维,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提供方便快捷的扫码预约、扫码报名、扫码鉴赏、扫码体验等服务,增强文化馆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拥抱新时代,一起向未来。文化馆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是党委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站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文化馆要主动拥抱新时代,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靠创新“出圈”,坚守文化为民“初心”,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中“出彩”。(马飞)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