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纪事(29) | 一块月饼的传奇

2023-09-26 14:35: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马宝涛

  马宝涛

  从来没有哪座城市,对一块月饼如此钟情。

  它的名字,叫“机厂月饼”,听上去并不华丽。但在东营,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每年中秋,几乎全城共品,从商场超市到街头地摊,呈“一饼独大”之势。许多人甚至不惜舟车劳顿,跑几十、上百公里路,在窗口排队几个小时,只为那一口“机厂月饼”。

  在网络物流如此发达,产品同质化如此严重的今天,这听起来,很像一个传奇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一讲四十余年,物质匮乏年代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一

  这枚小小的月饼,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1979年,“春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人们心中鼓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越来越由追求变成现实。

  彼时,东营尚未建市。在黄河入海口茫茫盐碱滩上,人们手抬肩扛,建起共和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彼时,吃食堂是所有老石油人共同的记忆。1979年8月17日,原胜利石油管理局总机械厂食堂师傅李延禄接到一个任务,与其他四位同事一起,去淄博张店糕点厂学习月饼制作技术。

  学成归来,距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李师傅们初试身手,第一批“机厂月饼”诞生了。初始版的机场月饼只有两种馅,什锦和红豆沙。

  那个年代,人们还没有条件敞开肚皮大快朵颐。一块月饼,切成四瓣,每人一瓣。就是这四分之一块月饼,成为那批职工当年最难忘的美食记忆。在那个还没有网络的年代,“机厂月饼”靠着职工的口口相传,一夜成名,成为每年中秋节职工最期盼的美食。

  为了改善月饼等糕点的制作条件,工厂第二年专门建起了糕点房。

  人们对吃的探索,从未止步。为了完善月饼的制作工艺,李延禄和同事又多次去外地学习。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新的原料、工具和制作方法等被逐渐添加进来,开发出以酥为特点的苏式月饼、皮薄馅大的广式月饼、咸甜相加的滇式月饼。

  作为企业内部食堂生产的糕点,最初,“机厂月饼”仅在过节时供内部职工凭票购买。后来,在油田其它二级单位来参观学习时,作为礼品赠送。随着品尝人数的增多,“机厂月饼”声名远播,每年中秋节前,油田内部及外单位的订单,如雪花般涌来。

  后来,东营市成立了,石油工人及其家属,是东营市民的主要构成部分。“机厂月饼”随着社会流通走出油田,进入万千家庭。

  直到2007年,总机械厂改制为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原总机械厂大食堂更名为生活服务中心,公司将自产月饼正式注册为“胜机”商标。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糕点企业和商户,纷纷上马“机厂月饼”,只是商标不同。仅机厂小区,现在就有十余家商户挂着“机厂月饼”的招牌。

  岁月更迭,大牌月饼走上全国百姓餐桌,挤占着其他品牌的市场空间。但在东营,“机厂月饼”这个泛化了的地域品牌,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销量逐年走高,成为网红食品。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用来形容“机厂月饼”,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再次唤醒东营人关于“机厂月饼”的美食基因,胜机牌“机厂月饼”“官方”销售网点再次门庭若市。当你走到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远远地,如果看到有人在排队,那儿就是月饼销售窗口了。后边排队的人伸长脖子翘首观望,窗口里边的工作人员忙不迭地装兜、算账,似乎时光一下回流40年。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排队买“机厂月饼”,对东营人,似乎成为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

  几十年不变的好口碑,首先缘自手艺传承。大食堂几经换人,对工艺、管理、标准的严要求从未改变,这里从选材、工艺,到卫生条件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比如五仁月饼馅料调制,整个核桃仁需要掰成均匀的八瓣,拌馅时还要保证每一个果仁的完整且均匀分布。每年七八月制饼高峰期,工作人员要从每天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即便如此,一天也只能生产几百斤月饼。产量低,人也累,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手工制作。

  也有人认为,对国企的信任,是“机厂月饼”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包装纸上“石油装备”四个字,透露出财富和霸气,能让人瞬间打消对食品安全、偷工减料的顾虑,“是来自体制内的月饼,让人放心。”

  守正,也在创新。“机厂月饼”从最初的两种馅儿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浆皮、酥皮和糖醇三大系列三十多种口味。除了传统的豆沙、枣泥、五仁馅,还推出了红酒蔓越莓、巧克力榛子、香辣牛肉等新式口味。

  包装简单,是“机厂月饼”的最典型特征。在当年“机厂月饼”面世之初,一直为散装,后来有了包装,也仅仅是一层油纸,每斤月饼四枚,用一张油纸卷成一骨碌。几十年来,这样的包装从未改变,市面上,所谓高端月饼的过度包装广受诟病,而机厂月饼这一层薄薄的油纸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仅减少了浪费,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成为一种“标签”。在东营,各种品牌的“机厂月饼”,无不延续着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极简风。

  

  中秋佳节,被中国人赋予了团圆的意义,月饼作为实物纽带,具有无可替代性。但探寻机厂月饼的传奇密码,绝不能只停留在果腹层面。

  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任何一种烙在记忆深处的味道,都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比如妈妈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多么美味,但到何时何地,都回味悠长,抚慰心灵。人们身处异乡,一块家乡的枣糕、一个家乡的煎饼果子、一碗家乡的糁汤,往往能够唤起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怀念,更是对故乡、亲人和童年的怀恋。有时,还承载了一段记忆的回响,每一口都带着无限的甜蜜和温馨,伴着欢声和笑语,熔铸成生命历程中难以抹去的一个片段。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民风民俗不同,形成了地方风味、著名流派。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让你听到地名就知道该去吃什么,比如济南把子肉、枣庄辣子鸡、青岛啤酒、周村烧饼、德州扒鸡,仅小小的宁津县就有闻名遐迩的三种名小吃,民谣朗朗上口: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

  一座城市,一种味道,一股乡愁,一份向往,它连缀着一个人的成长岁月,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涵养着古老厚重的城市文脉。在胜利油田,当年的“老石油”,如今多已退休,“油二代”、“油三代”,成为企业骨干和新生力量,因油田而诞生的东营市,自然也氤氲着机厂月饼营造的美妙气氛。

  简单的油纸包装,经典的传统口感,机厂月饼传承的不仅是本身的“老样子”和“老味道”,更是代代相传、年久岁深的城市情怀。

  近日来,电商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间点评粉丝的言论,意外引发一股老国货品牌的促销热潮,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单。蜂花、郁美净、莲花等老国货相继出圈,一众消费者纷纷涌进各家品牌直播间,用真金白银为国货品牌表达支持。这种支持,何尝不是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延续了一代人的情怀?

  老国货老品牌如何将流量变“留量”,“机厂月饼”为其做了一个小小注脚。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