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大众网记者 马宝涛 东营报道
“寒露雁南飞”,时下正是候鸟南迁的时节。10月18日,东营市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行进式主题采访走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记者在现场看到,空中的鸟儿成群结队、水面上的鸟儿密密麻麻,路边、树下、芦苇丛中的鸟儿不计其数。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鸟类国际机场”到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而且候鸟和留鸟的数量都一年比一年多,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中,通过生态修复和建设人工鸟巢,两年来仅繁殖东方白鹳就达198巢450只幼鸟。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黄三角自然保护区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施了总投资9.46亿元的6个湿地修复项目,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淡水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新修复湿地面积7.3万亩,河流、沼泽湿地总面积超过30万亩。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累计疏通潮沟76公里。建成科学的生态补水体系,新建、改建引黄闸(船)6座,联通水系115公里。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引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引水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治理互花米草12.7万亩,恢复盐地碱蓬3.1万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是一项以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为主的综合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治理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恢复海草床、增殖底栖生物等。互花米草治理项目于2022年9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全面刈割和八遍翻耕,正在进行持续治理和维护;盐地碱蓬和海草床已经修复完成,底栖生物增殖已完成。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治理了自然保护区内的互花米草,有效改善了底栖生物群落和鸟类栖息环境,为国际候鸟迁飞保护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大幅提升了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他们建立了“新的观测站点”,联合中国移动,建设了35处5G网络基站,为今后国家公园智慧监管提供保障;建设了1处空气定位观测站,可以实时掌握保护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建设了4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场,监测水文、土壤、气象等数据,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建设了“新的监测平台”。针对生态补水,构建了科学补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湿地水位、流量、降雨量等信息,科学指导补水工作;针对水鸟监测,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研发了鸟类AI智能识别系统,能更好地进行鸟类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监测范围更广,准确度更高;针对生态研学教育,打造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展示平台,指导开展科普教育,展示生态保护成果。建设了“新的研究中心”——东方白鹳研究中心。近两年来,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大人工巢建设力度,东方白鹳人工巢达133处,繁殖198巢450只幼鸟;黑嘴鸥繁殖种群达到9132只,数量相对稳定,分布区域有所变化,近两年实施的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区,成为黑嘴鸥新的繁殖地。构建了“新的监控系统”。近两年来,保护区建设了66处鸟类监控、75处湿地监控、40处人为活动监控,提升了保护管理能力。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