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开栏的话】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所在地,1983年10月建市以来,东营市的建设者们怀揣梦想、埋头苦干,创新实践,创造了盐碱滩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在东营开设网络评论品牌栏目《绿洲时评》,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东营好声音,汇聚东营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湿地,是地球的绿色肺腑,是自然环境的宝贵资产,是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地球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全球湿地的保护状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威胁着湿地的存在,生物多样性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正在迅速降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守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这为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加之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据官方数据显示,山东拥有我国现有的全部湿地种类,湿地面积高达369.37万亩,是当之无愧的湿地大省。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从制度建设、开展湿地恢复工程、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等多方面强化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以法律制度为基,护航湿地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才能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面对非法占用和破坏才能有法可依。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山东省政府早在2013年就制定并下发了《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为山东省湿地保护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又于2017年印发《关于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措施。至今,全省各地相继出台了湿地保护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20余部。2018年起,山东把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确定保护成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
以科学修复为媒,推进湿地恢复健康。采取修复工程措施,恢复已经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植被恢复、水生生物培育等,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等提高修复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尽快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2019年以来,全省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40个,累计保护修复湿地面积100余万亩。黄河三角洲先后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湿地示范等工程项目4个,累计生态补水5.33亿立方米,修复湿地面积20.6万亩。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拆除网箱6.7万架、网围8万亩,拆除投饵机3000余台,共计腾空占用水面12.6万亩。通过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
以可持续发展为策,保障湿地久安长治。湿地保护修复只是一时之计,而做好保护,推动湿地可持续发展才是长久之策。应积极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自然栖息地和保护空间,这也有助于维护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还可以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了研究基地,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山东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区8处,建成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134处,大美湿地为山东增光增色,保护区和公园也保障湿地的久安长治。
湿地保护修复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