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张辛
【开栏的话】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所在地,1983年10月建市以来,东营市的建设者们怀揣梦想、埋头苦干,创新实践,创造了盐碱滩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在东营开设网络评论品牌栏目《绿洲时评》,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东营好声音,汇聚东营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大众网评论员 马宝涛
《管子》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癌症。患了癌的土地,便“少生谷”,甚至“不生谷”。然而,山东有盐碱地近900万亩,大批村庄坐落于上,无数群众生于斯长于斯。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东营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2023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会议举行,多方共商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大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出“重头戏”。走在齐鲁乡村,处处好戏连台!盐碱地上,尤其精彩。
一
亩产928.97公斤!“鲁单510”玉米在盐碱地上产量创新高;亩产625.9公斤!盐碱地花生产量再创新高;亩产306公斤!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为重要创新性突破成果,实收测产现场,专家建议在环渤海盐碱地加大示范和加速审定推广……
秋收时节,捷报频传。农民将戏台搭在地头,用锣鼓铿锵庆丰收、赞和美。而书写这优良答卷的,是盐碱地开发利用之道。
东营市河口区义合镇既临渤海又依黄河,土咸水淡。为了种出好庄稼,当地群众创造了“台田”——将盐碱地切割成无数方块,每个方块四周挖沟,再将挖出的泥土堆积到地块上,在高台上栽种水稻,然后引来黄河水灌溉稻田,盐分随着水分下渗到四周沟渠,台田上的水稻连年丰收。
烟台莱州市金城镇埠西村,土地因盐碱曾一度荒芜。前些年,村民在盐碱地上铺上一层好土,将盐碱地改造为耕地。但种植条件依然很差,一把土里半把沙。于是,当地大兴水利,如今“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了粮食稳产。
放眼山东各地,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纷纷发挥聪明才智向土地要粮食。在人们用传统手段改良盐碱地的同时,更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科技元素。
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人们探索出了盐碱地“原土+原水”改良新模式,在灌溉水中加入生化修复制剂,通过离子吸附、酸碱中和、盐类转化、微生物分解等,修复了作物根系周围土壤微环境,藜麦、玉米、高粱相继丰收,日前播下的小麦已破土而出,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西灶子村,培育耐盐碱的苗木花卉,并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质,昔日盐碱地变身“百花园”;青岛崂山沙子口村民在盐碱地上种柽柳,柽柳树下茶飘香;寿光农民用“无土栽培”鼓起了钱袋子,万亩荒滩变绿洲。
“改地适种”实属无奈,但淡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随着“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政策的推开,制约性日益增强。即使有用不完的淡水,“深沟大壑”和“大水漫灌”效果也不稳定,一旦灌水超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付出千辛万难压下去的盐分,又会随着上升的地下水位冒出来。
位于东营的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攻关的方向,与他人相反——变“改地适种”为“改种适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改种适地”的关键在于育种。黄三角农高新区建成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搜集保存耐盐碱粮食、油料、牧草、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同时,用分子育种技术将种子当工业产品精准设计,在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进行迭代培育。截至目前,他们已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大豆、田菁、水稻、毛叶苕子等18个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
二
盐碱地上的“好戏”,绝不仅仅是种植。
在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稻田里,生活着一只只肥美的清水小龙虾,它们以“鳃白、腹白、肉白”的特点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每亩稻田因此给农民增收4000元;寿光市羊口镇南木桥村,以上林下藕、鱼荷混养模式,蹚出了一条苗木繁育、碱地农业、循环养殖、生态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老十五村,一汪汪虾蟹养殖池上架起了整齐划一的光伏发电板;村里的年轻人化身“带货主播”,将村里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村里建起的盐场既解决了农民家门口就业难题,还提高了收入;风帆、聚帆、锦帆三个专业合作社,打通了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村民每年领“分红”,集体经济的家底也越来越厚实,一个盐碱荒滩上的小村庄正在“逆袭”为世外桃源。
逆境出上品,缘于自然禀赋,也缘于奋斗不止。在山东广袤的盐碱地上,很多像老十五村一样的村庄,正结合当地实际,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各地乡村地丰民富,生机盎然。而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仙河镇,不种庄稼“种”工厂,更有一番好景象。
仙河镇距离东营港港区仅有十几分钟车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企业上班,镇上咖啡馆、电影院、KTV、图书馆应有尽有,颇有现代城市气息。近日,声势浩大的“唱响东营港”群众歌唱大赛热闹开场,十几轮海选、初赛,让村庄广场、厂区大院都成了舞台,人们唱出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好生活,唱出了精气神。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安宁。深秋的齐鲁大地,红黄相映,蓝绿交织,盐碱地上奏响了以产业振兴为牵引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交响曲,“高质量发展”是这戏文的主题。
三
“人非土不立”,土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宝贵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石。
历代农书都将爱护土壤、保育地力作为重要讨论内容。《禹贡》记录了九州的土地特点与产出,《管子·地员》按肥力高低把九州土壤详分为三等十八类,《说文解字》里有很多专有名词:“壤”指柔软的土,“垆”指刚土,“堇”指黏土,这都显示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珍视。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潜在粮仓”,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主要舞台。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推动着璀璨的农耕文明不断前进,对全省现有近900万亩盐碱地开发利用,是“国之大者”,关乎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福祉,更关乎乡村振兴大业。
位于山东的黄河三角洲,是世界盐碱地典型代表,地下水的埋深浅、矿化度大,土壤含盐量高,地表植被稀疏,各类型盐碱地均有大面积分布,是探索盐碱地治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三角农高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统筹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出台了《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行动计划》,争取创建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支持东营、滨州等市以盐碱耕地为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投入资金启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东营出台了“盐碱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案”,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强化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当地柽柳、黄须菜、白刺、罗布麻等盐生植物资源丰富,一批盐碱地经济作物品种(系)培育成功;陆地和海洋、淡水和咸水交互,天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交错分布,为大规模开展盐碱地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提供了优越条件,其产出的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黄河口莲藕等,生长环境特殊、品质好,叫响了“黄河口农品”金字招牌。
地虽盐碱,精神不贫。山东各地上演着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主要内容,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角的场场好戏。大幕开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一登台亮相。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张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