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清明将近,一批用于方便群众焚烧纸钱的专用焚烧桶悄然出现在东营的各十字路口,此举不但受到东营市民的一致好评,更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各地网友纷纷称赞当地政府此举接地气、顺民意,是以人为本的表现,真正站在了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不久之前,国内一地市发布一则《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该通告一经发出,立即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对。当地民政部门不得不回应称是禁止销售,并非禁止使用。
左右烧个纸钱的事,怎么总会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关注?
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承载了中国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哀思。而烧纸祭祀则一直都是清明节祭扫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人们希望以烧纸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已故先人的惦记和孝顺。
近年来,随着崇尚科学、加强环保等意识的逐渐增强,各地纷纷大力宣扬清明节文明祭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祭品从过去的冥币黄纸发展成如今的手机、轿车、别墅,然而制作这些祭祀用品多是使用不易降解的塑料等材料制成,一方面价格昂贵铺张浪费,另一方面焚烧祭品也会带来一定的火灾隐患,留下的灰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文明祭扫的本意是好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却粗暴地“一刀切”,全面禁止各种传统祭祀行为,这显然与倡导文明祭祀的初衷有所偏差。
中国的殡葬祭祀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慎终追远,思亲怀故,已经是扎根于中国人灵魂上的朴素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讲排场、伤环境的祭祀行为固然应予禁止,但如果不加区分地把所有的祭祀用品和祭祀行为都扣上“大帽子”,简单盲目的“一刀切”,让群众缺乏抒发情感的有效渠道,只会适得其反,让祭祀行为由明转暗,更加得不到有效地监管,最终与文明祭祀背道而驰。
因此,对待以烧纸为代表的祭祀活动,堵不如疏。
在实际管理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拿出更多耐心,对祭祀行为合理引导,循序渐进,慎重对待,绝不能简单粗暴地“硬来”。文明风尚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离不开柔性有效地疏导,单靠“一刀切”切不来文明新风。只有坚持以疏代堵,摒弃“一刀切”式的粗暴机械,在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的同时,深入理解并尊重群众在清明节这一特殊时节的情感需求。通过创新和优化,可以探索出更多适合现代生活节奏的祭扫方式,此次东营投放焚烧桶广获好评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清明祭祀,关乎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只要各级政府从“一刀切”的急躁中走出来,立足现实,耐心引导,将群众的实际需要放在心上,文明祭祀的新风终有一日将会吹遍中华大地。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