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写好“特”字文章 聚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东营样板

2023-07-24 08:23:0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李彦涵

  【开栏的话】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所在地,1983年10月建市以来东营市的建设者们怀揣梦想、埋头苦干,创新实践,创造了盐碱滩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在东营开设网络评论品牌栏目《绿洲时评》,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东营好声音,汇聚东营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今年5月至7月,东营市连续召开10场“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各县区有关负责同志就本区域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通报,并介绍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有关情况。近年来,东营市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以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写好“特色产业”文章,让“黄河口农品”成为致富“金钥匙”。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保障。东营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扩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用小特产写出了特色产业大文章。高标准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垦利区、黄三角农高区纳入山东沿黄大豆产业集群;以1个百万只肉羊产业园、3个百万头生猪基地、6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为主导,形成百亿元畜牧业产业集群;以8万亩黄河口大闸蟹、17万亩海参、42万亩对虾养殖为主导,形成百亿元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达10.93亿元,“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只有乡村有了产业,农民才能有事干、有钱赚。如果说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扇门,那么特色产业则是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发展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东营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让“黄河口农品”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写好“特殊环境”文章,让盐碱地“变废为宝”。受制于地理因素,广阔的盐碱地是东营的一大特殊环境,也曾经是东营发展农业的障碍,而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东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也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东营也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向盐碱地要效益,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式运行,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启动实施,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万亩。成立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中农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筛选培育大豆、藜麦等新品种(系)45个,8个农作物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东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道路,前期更是传来了盐碱地小麦亩产破千斤的喜讯,东营这个生态环境天然劣势,曾被称为“绿色禁区”的城市,真正将“不毛地”打造成了“聚宝盆”,让盐碱地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推手。

  只有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东营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探索走出一条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聚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东营样板。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